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当前位置: 首页»职工文化»文学»正文

诗人的理想与现实

2023-08-09 10:36:27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李慧改(东风退休职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动漫片《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并不复杂的影片,成人和孩子都适合观看。犹如少年、中年和老年的望月,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关注点和感悟也会不同。

影片信息量很大,主题也各有侧重。这部片子主要演绎了诗人的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性格和命运的关联。

电影结构以两条线索交织。一条“现实线”是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高适被困孤城。他使用计谋等待援军,最终大获全胜却不居功而隐退。另一条线是高适在面对奉命前来调查的程监军的询问,回忆起他和李白一生的交集。

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等众多顶级诗人各有性格、各怀其才,但其志却近似,都想以其才华获得重用。任何时代都是看家世地位的,想要实现理想征途漫漫。李白虽家有万金,但当时商人地位是低等的,他想通过“行卷”递送其诗作获得赏识,事实证明有点太天真。于是李白浪迹天下,凭借才华试图进入“体制内”实现理想。高适虽出身将门,但家道中落,他自知凭借诗才难受重用。所以选择回家务农,勤奋攻读,等待时机。在中年时看清时局,投奔当时大将哥舒翰做机要秘书,紧要关头担当重任,驰骋疆场,成为官职最高的唐朝诗人。

表面上,影片自始至终表达的是诗人之间的往来酬唱与情谊。其中最主要是高适与李白相识、相知的几十年。从不打不相识,相约一年扬州见。再各自分别,喜悦重逢。从举杯邀月的愁怀,到对酒当歌的豪放。其间有肝胆相照的惺惺相惜,也有各怀心思路途殊异。

有人说影片有些“拔高贬李”,确实是有点过于美化高适了。在李白因误投主人被下狱时,身为大将的高适深知官场如深海,步步须谨慎。他表面拒绝了,暗地里还是给郭子仪写信相托,营救了李白。而历史资料并没有此说。

人这一生,“一路平安、旅途愉快”是美好愿望,我们总是遭遇到阴晴圆缺。高光时刻当好,落魄境地也罢,最难得的是一辈子活得安适自在不违心。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大约只有随心随性的李白了。而李白虽天赋其才,却不谙世事,难辨是非,所以影片中他似乎是个“失败者”。与高适的成功者形象相对应。怀杜甫悲天悯人之情怀,持李白潇洒随性之活法,去实现高适般的功成名就,成了许多人的理想人生。

只是现实总是过于“紧迫”,理想到老也没实现。我们感同身受诗人的命运,追忆自己的人生。

影片的看点有许多,在朝代的繁华与衰落中,那些群星闪耀的唐朝诗人群体,书法家张旭,乐圣李龟年,将领郭子仪和哥舒翰等等都是历史人物,会让我们在观影中有粗浅了解。片中出现有代表性的48首经典唐诗,让我们获知在当时何种境况下写就或被流传。

诗人的个性不一,却都遵从内心。洒脱天真如李白,敦厚深沉如高适,沉郁悲悯如杜甫,还有王维淡泊,岑参豪迈,王昌龄豁达,诗书中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影片里鲜活而生动。他们同样有烦恼的庸常,因为写诗,他们得以遣怀人生,因为有诗,他们得以灵魂寄托。

影片的结尾,一句“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带来鼓舞人心的力量,也表达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