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情与义
■卢忠庆(东风设计院)
在我家父辈的友人中,我最熟悉赵叔。赵叔是看着我们姐妹仨长大的,平日里走动也多一些。闲暇时间,赵叔过来陪我的父亲下棋,赵婶跟着我的母亲一起织毛衣,搭伴养老的日子倒也安逸。
算来他们认识也有50年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父亲下乡在郧阳南化塘坐诊,遇见赵叔带着家人来看病没钱买药,父亲分文未取,自己配药治好了赵叔家老人的胃病。他们相识的场面,赵叔说了一辈子,也记了一辈子。
那时候十堰正在建设二汽,父亲劝说赵叔平时多学点文化,走出农村去参加专业厂招工。赵叔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到专业厂当上了机加工。第一次拿到工资送回老家,赵叔激动得掉了泪。他做了一个杉木书架答谢父亲,手工精巧,到现在还能用。
赵叔的手很巧。儿时我们的风筝都是他做的,别的小孩用王字型的简单风筝,他扎风筝至少是个蝴蝶蜻蜓式样,燕子老鹰那就精美无比了。他做的小凳子小桌子,好看又轻巧,别人看见了都以为是买的。家里窗子、水龙头什么东西坏了,只要经过赵叔的一双魔手,统统焕然一新。赵叔只要一到我们家,就闲不下来,到处找活干,拦也拦不住,他话少不让干就着急,时间一长只得由着他了。
从小到大,赵叔一家子对我们就像家人一样。我母亲刚生小妹的时候,供销社奶糕断了货,小妹每天只能喝米汤。赵叔知道后,跑进山里给人家干活挖地,换来羊奶供给小妹喝。父母工作忙顾不上家,赵叔赵婶就带着我们,换着花样做饭给我们吃。拾的柴火、打的煤球、种的小菜,都要坚持分给我家一份。我们离开十堰后,赵叔去我家更勤了,他说他年纪比我父亲小,好照顾到老人家一些。
一把菜蔬,一碗米饭,浓结着多少淳朴和恩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赵叔坚守的传统,在他们家代代相传。我的父亲退休后被返聘在外坐诊,赵叔叮嘱他的儿子小赵,只要是雨雪天气就要开车去接送老大夫上下班。赵叔一遍又一遍地说,需要用车一定要跟他们家说。疫情期间,他担心两个老人抵抗力弱,把我父母带到他老家,避开人群过着田园生活,安然无恙。
这些年,赵叔为我们做得太多了,很多时候他几乎代替了我们,守在我父母的身边陪伴,为我们解决了多少后顾之忧。大到一起出去游玩,小到帮忙买菜送到家,带给老人以贴近肺腑的精神安慰,为父母的晚年生活开了一扇温暖的窗口。父亲很听赵叔的话,当他犯老小孩脾气的时候,也只有赵叔能够降得住。
每次回十堰,赵叔总对我说:“我姓赵啊!一切都罩得住的。你放心工作吧,这里还有我呐!”字字重千斤,让人心热,感动得无以复加。他也是七旬老人了,还在想着照顾别人。他总说父亲是他的大恩人,他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大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