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
■肖成 (东风锻造)
临近端午节,我看着小区里陆陆续续有老人家提着一把把新割的艾蒿往家走,一股清新的味道弥散开来,我若有所思地说道:“咱家是不是好几年都没吃过粽子了?”一旁的妻子说:“医生不是说你血脂高吗,粽子这种不易消化的食物尽量不要吃。”
“我小时候一次能吃好几个呢,也没有消化不良啊。”
妻子叹了一口气说:“你想吃咱就买点呗!”
我笑了:“是应该买一点,不然这端午节过得没意思了。”
“五月里,端午阳,大麦上场,二麦黄,糯米粽子蘸砂糖,吃起来甜又香,吃了一碗还想尝……”每当想起这首童谣,我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儿时过端午节的场景。
湖北很多地方用竹叶或苇叶等把糯米包成粽子,这种叶子包的粽子煮出来有一股清新的香味。苇叶要提前采摘并晒干,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盛上一大盆井水,把苇叶浸入水中,再拿石块把叶子压住,得泡上大半天,经一晒一泡后的叶子就柔韧耐用了。
糯米也要提前准备,先将糯米洗好,用清水浸泡一夜、沥干。好看又好吃的粽子,关键在裹粽。手巧的母亲是附近远近有名的包粽子高手,她教给我的口诀是“三片叶,二颗枣,八分满,绳扎紧”。只见她把几片粽叶交错相叠,绕着左手大拇指来上一圈,形成一个漏斗状,放入泡好的糯米和大枣花生豆沙等,再用粽叶封口,草绳紧紧绑起,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短短十几秒,一个个“牛角状”的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种,小时候肉比较珍贵,所以以甜粽为主,包括豆粽、八宝粽和蜜枣粽等。夜晚来临,母亲会给家里的那口大铁锅加满水,煮粽子要冷水下锅,灶膛里的干柴草噼里啪啦作响,火光映照着家人的笑脸。母亲把平时攒起来的鸡蛋鸭蛋大蒜头一股脑儿放进锅里,煮好后,熄火,放上一宿。端午节清晨,锅盖一掀,一股浓郁的粽香就会扑鼻而来,满院四溢,让人垂涎欲滴。趁热剥开竹叶,粽子颜色浅黄、晶莹透亮,拌上白糖或蜂蜜,吃起来凉滑爽口,满口生津,唇齿留香。
看着我大口吃着粽子,嘴巴上沾满了白糖,母亲摸着我的头慈爱地说:“别急,一大锅呢,能吃好几天,小心噎着!”我捧着撑大的小肚皮,坐在地上兴奋地嚷嚷开了:“太好了,天天都有粽子吃啰。”
岁月悠悠,门前小树盈尺,母亲的头发又白了不少。一个小小的粽子,不仅仅是食材的相逢,也是甜蜜的幸福。韶光如流,流年似水,如今留下的只有粽叶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