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家家发(公司总部机关 邱升亮)
说起年味,儿时记忆中最浓的莫过于腊月二十八了。在我的老家大别山南麓浠水河畔,吃年饭是在腊月二十八的凌晨,但不叫“吃年饭”而叫“发财”。“二十八,家家发”是当地流传千年的过年习俗。集市最热闹的一天是腊月二十七,家家都在置办“发财”的食材,过了二十七市场就很冷清了。二十八的早上,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是“财发得好啊”,对方会回一句“财在你屋的啊”。
腊月二十八这天,湾里性急的邻居凌晨三点左右便开门放鞭炮,各家各户生怕晚了,纷纷起床开门,在门外放上一挂大大的鞭炮,鞭炮声像煮粥一样“咕咚咕咚”地响个不停。临近的湾子听到炮声也不甘落后,于是乎,鞭炮声十里八乡此起彼伏,年也迎着鞭炮声走来。男人们在门口放鞭炮时,女人们开始起床做年饭了。
待一桌好菜快准备好,堂屋大饭桌下面火盆里的炭火正旺时,便是细芽儿(小孩)们起床的时间。家里的大门紧紧关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闷头吃菜,大人们或喝盅烧酒,很默契地都不说话,这叫“闷声发财”,若有不懂事的细芽儿在吃饭时说话,大人会拿眼睛瞪他。待吃完饭,碗筷全部收进灶屋,桌子抹得干干净净后,才能打开大门,这也就意味着发完财了。
据说,古时候当地人外出做生意,一年忙到头,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凌晨带上赚到的钱财、带些好吃的赶回家过年,家里赶紧放炮迎接,张罗饭菜,但怕隔壁左右的来打听发了多大的财,有什么好吃的,吃饭时便关紧大门,吃完饭像没吃过一样。腊月二十八凌晨“发财”的习俗应该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当然,有个别外出做生意的腊月二十五就赶回来了,有的到三十才赶回家,因此“发财”日不完全是二十八,隔壁湾陶姓家族就是腊月二十五“发财”。现在,由于芽儿们工作在外,腊月二十八有可能赶不回家,很多家改成腊月三十“发财”,但一定是凌晨,这是不能变的。
腊月二十八的饭菜是有讲究的,比如“听话鱼”必不可少,家家都要买一条鲢鱼,取连年有余之意,用盘子蒸好,“发财”时摆在桌子中央,这道菜用来“听话”,是不准吃的,大人一定会提前反复交代好。而“发财”时是不能说话的,到底听谁的话我至今没弄明白。发完财后,“听话鱼”便收起,待正月初有客人来拜年时,热一热再摆在桌上,也是不能吃的,大家心照不宣。“听话鱼”要到年都拜完了才能吃,碰到温度高的年份最终就倒掉了。
参加工作在城里安家后,便很少回家过年,当然也没有沿用老家过年的习俗,但每年腊月二十八便会早早醒来,在床上回味儿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发财”的幸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