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的名家(公司铁路处 李慧改)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读后感
余华是国内“先锋文学”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狄更斯。他的小说很有名,代表作品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以及《细雨中的呼喊》等等。他的散文也很好看,比如这本《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随笔散文集。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的书评或读后感,而是作者有关阅读文学作品的经历,对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的结构、叙述方式等的分析和延伸阅读,以及对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理、欲望、目的等进行详细、独到的解读和分析。
作家写作和阅读往往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眼光,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名家们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匠心独运和非凡绝技。余华在我心中已经是名家了,而他又是怎么解读他眼里的名家呢?名家读名家名著,告诉我们经典好在哪里,他以真实感性的阅读经历和体验,讲述与一本书相遇的故事,解读作家性格与作品,以及写作手法等等。
这部书的写作时间距今也有一二十年了,读的时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任何知识和技艺有一个好的引领人是很重要的。同样阅读一本书,高人会读到常人领悟不到的美妙之处。而余华在讲述二十年来的阅读文学的经历时,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回忆在阅读一些大师级文学作品时的忐忑不安以及当时的激动和失眠。他说是这种情感体验引领他进入文学之门。
“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这样的倾述,让我们拉近了和余华的距离,任何一个名家,在最初的文学之路上,都有着胆怯和信心。是伟大的作品引领着他和我们向前。
在书中,他说川端康成是文学里无限温柔的象征,是肉体的迷宫,卡夫卡是文学里极端锋利的象征,是内心的地狱。对作品分析,没有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而选了《礼拜二午睡时刻》,没有选卡夫卡的《变形记》而选了《在流放地》。余华似乎更钟情于犹太民族作家的作品,除了卡夫卡和舒尔茨,余华又解读了辛格。对辛格和前两位作家进行对比。他说卡夫卡和舒尔茨笔下的人物是在内心的深渊里流浪,辛格的人物则是行走在现实之路上。这也是为什么辛格的人物充满了尘土飞扬的气息,而卡夫卡和舒尔茨的人物一尘不染,因为后者生活在想象的深处。
他在访谈里讲述着鲁迅从少年时对他的深刻影响,直至中年时一个偶然时刻开始认真的读鲁迅的作品并从此热爱着鲁迅作品。他将鲁迅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说他们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他认为《孔乙己》和《南方》是叙述上惜墨如金的典范。看了余华的阅读分析,发现读者的阅读素养和欣赏力不同,阅读感受是绝对不同的。看名家的评析,才知道如何去阅读、领悟和吸收。
把时间留给一流作品。而哪些作品值得反复阅读呢?许多读者有着这样的疑问。有着几十年阅读史的余华,为爱读文学作品的人列了一个书单。其中有罗伯.格里耶的《嫉妒》、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博尔赫斯的《永生》、《南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舒尔茨的《鸟》,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拉克司奈斯的《青鱼》,克莱恩的《海上扁舟》等等。感谢余华,我将他推荐的名单纳入购书单,目前已经读了其中一小部分。我相信名家推荐的名家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反复的阅读和领会其妙。
人世熙攘,外界的干扰很难让人再静下心来,去发现一本好书并静静的阅读它,但还是有许多人,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因为读一本好书,真的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