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终点的攻关(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 潘学玉)
读《汽车悬架论文集》感言
近期,我把陈耀明先生编著的《汽车悬架论文集》又仔细拜读了一遍。这本置于案头的书,每次开卷都让我受益多多,有常读常新之感。
陈耀明先生在东风公司建设40周年时被授予建设功勋称号,是我国汽车悬架领域资深专家。《汽车悬架论文集》全书分为8个章节,共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的38篇学术论文,涉及悬架和整车匹配应用、悬架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及验证等内容,体现了先生求真、求知、求新的治学精神。
《三轴越野汽车的稳态转弯及中、后桥错位问题的分析》一文写于1981年。在考虑轮胎弹性侧偏和后悬架侧倾转向效应的基础上,该文对三轴汽车侧向运动三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稳态运动方程的求解,都做了较为严格的推导和计算,提出了车辆转弯中心随车速提高而向前移动的观点,并在东风EQ240三轴越野车上进行了解算验证,成功地解决了EQ240早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平衡悬架U型螺栓断裂、平衡轴承毂异常磨损、转弯时钢板弹簧与车桥异响等系列问题。这些工作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关于钢板弹簧纵扭问题,国外文献只提供了计算纵扭角的公式,没有钢板弹簧纵扭瞬时中心的分析。国内文献在分析板簧变形运动学时认为,板簧纵扭时存在一个位置固定不变的点。
在《钢板弹簧纵扭问题分析》中,陈耀明先生通过严密的公式推导指出,板簧纵扭时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位置不变的点。解决转向系统和前悬架系统干涉转向引起的制动跑偏问题,关键是在设计时要把转向节臂球头放在钢板弹簧第一片(主片)中性层和第三片之间,同时利用板簧垂直运动产生的干涉抵消纵扭运动产生的干涉。这一观点得到了实践证实,一直用于指导东风商用车转向和悬架系统的匹配设计而沿用至今。
不唯书、只唯实,善于突破陈规,我们现在做设计也正需要发扬陈耀明先生这样务实求真的作风。
《汽车钢板弹簧的性能、计算和试验》一文体现的是陈耀明先生对技术研究的持之以恒。从整车、系统到元件,从三维结构、力学模型再到微分方程,自上而下,条分缕析、逻辑性强。谈理论,高屋建瓴、要言不烦;谈实践,数据详实、指导性强。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振动学的理论和公式,信手拈来、轻松自如,尽显学者风范。
这篇文章是我国悬架领域引用次数较高的论文,研究成果被写进高校教材,是悬架工程师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空气悬架于1953年在美国通用公司客车上首先批量采用。我国对空气悬架技术的关注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国民经济落后,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很多人不看好空气悬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1956年,陈耀明先生大学毕业。通过分析,他敏锐地意识到空气悬架代表了悬架未来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并由此开始了他一生对空气悬架较为系统的研究。
《汽车悬架论文集》共收录了7篇空气悬架的文章,涉及到空气悬架和整车匹配设计、空气悬架刚度计算、空气弹簧选型设计等。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为东风公司后续空气悬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汽车悬架论文集》部分文章由于写作年代较为久远,没有体现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但这丝毫掩盖不住其背后闪光的技术思想。科技兴企,产业报国。今天,在东风公司争创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道路上,希望这本书能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