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有光的地方前行(风神物流 梁玮)
重读《朝花夕拾》有感
记得上学的时候,课本里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经常需要全文背诵的,试卷上也经常需要做阅读理解,但那时的我无法体会到鲁迅先生文字中独特的魅力,只觉得文字弯弯绕绕,读来十分拗口。只有“朝花夕拾”这个书名,让我十分难忘。待到自己三十多岁,终于能静下心来重读一遍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读完后竟有种莫名的感动,对百草园、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长妈妈甚至于鲁迅先生的形象,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是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了。百草园夏有花草茂盛,冬可雪地捕鸟,哪怕一个不起眼的泥墙根,都有无穷的乐趣。从自由自在玩耍的儿童,到被送进三味书屋做读书郎,接受呆板、教条、枯燥的私塾教育,鲁迅的自叙中,隐隐含着对旧社会教育方式的批判。在学习之余,鲁迅和同学们找到了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等乐趣。鲁迅的文字令人读来身临其境。
在《长妈妈与<山海经>》中,鲁迅回忆了与保姆阿长的种种小事。夏天在凉席上由于长妈妈摆“大”字而被挤得难以入睡的无奈,被长妈妈坚持的诸多封建规矩所限制的不耐烦,听到长妈妈讲述对抗长毛进攻使用的古怪仪式而产生的敬畏感,都在长妈妈想法设法买来的一本《山海经》中化成了深沉而无声的爱。长妈妈,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知道、念不清的底层劳动妇女,在得知鲁迅的心头好后,是如何费尽周折拿到那本书的,其中艰辛我们无法想象。长妈妈式的长辈,不仅存在于鲁迅先生的那个时代,同样也在我们的身边。
名篇《藤野先生》,不仅塑造了鲁迅在日本学医时最为感激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的形象,还记叙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对鲁迅却倍加爱护,并以自己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影响了鲁迅。鲁迅说过,“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虽然在看透当时“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现实后,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与藤野先生分别,但“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亦师亦友的藤野先生,已成为鞭策鲁迅不断创作、坚持理想的精神支柱。令人感慨的是,鲁迅与藤野先生一别,再无联系。“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番描述,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遭遇呢?遇到一位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知人善教的老师是多么幸运!
除了以上几篇令我掩卷难忘的作品外,《朝花夕拾》收录的十篇散文中,还有融入对弱者同情、对欺凌弱小者憎恶情感的《狗.猫.鼠》,记叙离家求学、追求新知真理经历的《琐记》,怀念理想主义革命青年好友生平的《范爱农》等。一代文豪,执笔的斗士,回首忽忆少年事,成人视角下饱含着赤子之心,以淡淡的笔触,简练的文字,写故乡、故景、故人,哪怕不是那么可爱的人和事,先生惯用嘲讽和概括的笔下也流露出丝丝的温情。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说,《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安魂曲”。也许,在《朝花夕拾》中看到的鲁迅,才是最自然真实的模样。
重读《朝花夕拾》,像是鲁迅先生在用自己记忆中的美好与遗憾、乐趣与苦趣,告诉活在当下的我们,人生本就是充满纷扰熙攘的,人人都希望寻找到生命的闲静和光明的力量,“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委实不容易。”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做到像钱理群教授评价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内心深处的记忆中,寻找生命的闲静,以抵御外物的纷扰;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而内的漫漫黑暗”,那么我们在遇到失意、挫折、磨难时,总有回忆中的真、善、美,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黑暗时刻,找到一点光,给予我们慰藉和力量,怀着美好的希望,朝着有光的地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