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的乡愁(东风安道拓公司 刘武林)
小学毕业后,我没有到所在公社中学去读书,而是转去了另一个中学,用现在的说法,我属于跨区就读。
学校离家虽不算远,但两地方言差异很大,对于自小没出过远门的我来说,那无异于另外一个世界。由于是插班生,刚入学的头一个月我没有课本。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加上童心怯弱,我都不敢借用其他同学的书本。数学课倒还好,老师会在黑板上板书,但每到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几乎就是鹦鹉学舌般地和着老师的音调朗读课文。事实上,那位语文老师的方言很重,所以,我读的是什么,自己都不明白。
孤独是我当时最大的煎熬。客观讲,我内心是极不情愿去那么一个陌生的环境读书的,但我知道,我承载着父母家人的期望,我必须适应那里的一切!
每个星期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周一、周二在煎熬中度过,等到了周三,就开始掰着指头倒数回家的日子!每个周六是我最盼望的日子,下午一放学,我便像只快乐的小鸟,背着书包飞奔回家。而到周日的下午二三点钟,我的情绪则开始低落,默默地换上母亲给我洗净的衣裳,背上书包(里面装着母亲给我准备好的一周的下饭菜)准备返校。每次,母亲都会陪着我走上一小段路,因为怕误了生产队的工,走过一阵后,母亲只好停住脚步。就这样,在母亲的叮嘱和目送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家。很多时候,我的眼里是满含泪水的,不敢回望母亲,等马路即将折弯,我才朝家的方向回望。母亲或还在守望,或留给我一个赶路的背影。从家到学校,两个小时的路程,孤独与贫穷一次次拷问我尚不成熟的内心。
乡村的这个时点,正是鸡鸭们饱食休憩的时点,雄鸡的高亢鸣唱,不时地传入耳鼓。所以,我每一次的返校都是在母亲的叮咛和雄鸡的鸣唱下进行的,这样的场景,是我深刻的求学记忆。
而这也成了许多年以后,我对孩童时期,对母亲,对家乡最深的想念。也因此在这之后的无数日子里,无论身处何地,在这个时点上,那一声饱含乡土气息的高亢幽长的鸣唱总会唤起我对往昔的深深怀恋,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如今,我早已由那个苦苦求学的乡村孩童,变成一个年过半百的城里人。那条通往学校的蜿蜒小路,如今也升级为县级公路,故乡也早已成为我回不去的“他乡”。但母亲洗得泛白的书包、母亲在路边守望的身影、那位重方言的语文老师,也早已沉淀在我的记忆之中。直到现在,我每一次与家乡的告别,都会情不自禁地在那个距离,停下脚步,回望家的所在,总想找回点什么。虽然有时还会听到雄鸡的鸣唱,而母亲,则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悠长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