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汽车设计的思考:哲学无处不在(公司退休职工 徐满年)
汽车设计是一门需要干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做学问,应是我等科技人员一生的常态。一般来说,所做的“学问”如果说它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得以完成的话,即需要马克思所说的“共同劳动”才能得以完成的话,就应立研究课题;而不需要“共同劳动”的学问,则应尊重学习和思考的独立性。
做学问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凡事问一下为什么?即可给自己做学问明确方向。
比如,《汽车理论》讲汽车动力与传动系统设计要以满足整车的最大爬坡度要求为目标。这样问题就来了,即最大爬坡度的目标又该如何制定呢?
类似于该举例,就可发现自己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做学问的动力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工作需要,二是个人愉悦的需要。所谓工作需要是一种根植于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不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而个人愉悦的需要则是“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二方面动力相辅相成。
一般来说,做学问应朝着二个方向去努力,一是往深处去做,二是往高处去做。
就拿汽车产品研发的学问来说,汽车产品工程技术应往深处去钻研,而汽车设计技术则应往高处去提升。这样一深一高所研发完成的产品的技术含量才会高、才不会扁平化。而就个人来说,也只有这样,自己的学术视野才能更开阔。
然而,在当今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汽车设计学问怎样才能够达到自己(或他人)所向往的高度呢?所掌握或研究完成的汽车设计理论能够打破其应用时间的局限性,即达到或能成为如下所说的“方法论”,这时的汽车设计学问的高度才能让自己引以为自豪或被他人所向往。也只有这样的学问才能让个人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
记得在读大学一年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时,老师讲过的一句话,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即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它在学术层级上是高于一般的、具体的科学技术方法,也只有这样,哲学才能是科学的科学,即能够给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以方法方面的指导。
哲学无处不在,无处无哲学。比如,人生有人生哲学,政党有政党的哲学,战略有战略哲学……
就汽车产品研发来说,其主要任务内容有三大方面:一是汽车设计,二是汽车产品工程,三是汽车产品研发管理。该三大方面的任务都有着属于它们各自的学术制高点,也就是说,汽车产品研发三大任务各自都有着它们的哲学。例如,汽车产品研发管理有汽车产品研发全员管理学,即汽车产品研发管理哲学;狭义汽车设计哲学则应是:设计制定产品技术性能指标时要以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的度来作为设计指标的目标要求;而且,广义汽车设计哲学无疑是组织开展汽车设计活动的方法论。然而,关于汽车产品工程哲学,它也一定是存在着的,只不过是目前还有待研究。
哲学是关于其它学科的方法论,因此,哲学与其它的一般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体现在哲学它不等同于其它的一般学科,而统一则体现在哲学是由其它的一般学科孕育而成的,并反哺或指导其它的一般学科。
可见,除了哲学的一般性概念的学习之外,研究哲学问题或应用哲学给予具体的学科以指导的方法,首推应结合具体学科来进行研究。反之,不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哲学研究,会很难出成果。甚至,会如同人们常调侃的那样——学哲学等于什么也没学。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之所述的中心意思不是在谈论笔者自己的学习经验,相反,却是在谈论自己的教训。之所以说是教训而不是经验,因为经验通常指“事前诸葛亮”,而“事后诸葛亮”无疑应属于教训类。本短文所谈论的内容均属于自己的“事后诸葛亮”。
但是,对类似的“事后诸葛亮”也需要给予辩证的看待,不可给予一概否定。这“事后诸葛亮”对后人来说不就成了可借鉴的经验了嘛。这也正是笔者写作此短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