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和账簿(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 钟渝)
家里一直珍藏着一把算盘和一摞发黄的账簿,那是父亲生前当会计留下的。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拿出来擦拭晾晒,睹物思人,父亲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父亲是16岁那年当选生产队(组)会计的,一直干到分田到户,担任会计长达二十一年之久。生产队早年共有17户人家、114口人。给这么多人当家理财,注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生产队的会计都是兼职的。作为队里的小干部,父亲白天不仅要和社员一起出工干活,还要以身作则,努力做到先到后回。会计工作经常是晚上在家补登白天的账目,有多少人出工,各自都干了什么,再一一折算成工分。农活繁杂,会计事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要把这些事都整理清楚殊为不易。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常常是父亲深夜在昏黄的油灯下做账的场景,他一边娴熟地拨着算盘,一边在账簿上写下一串串数字。每逢年中和年底结算,父亲不仅早早地把自己的账做好了,有时还被抽调支援大队(村)的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挤占做家务的时间,背后需要一个人经年累月的付出。母亲身体不好、孩子多,家庭负担重,为此,曾有人劝父亲干几年后辞去算了。但他犹豫了很久始终没有说出口,他对母亲说“公家的事,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一般的人把会计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登记工分,确实是不了解其中的艰辛和曲折。平时,会计把大家出工出力干的活折算成工分记录在册,年底分收成时,又把工分兑现为粮食和钱款,一笔一划都牵动着社员的利益。特别是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会计工作更是各方利益和矛盾汇聚的焦点,极大地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
当时,不少农村会计存在给自己多记,给别人少记、漏记的现象,为此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社员习惯称为“做黑账”。而父亲当会计,从未发生过一起类似的扯皮拉筋的事。其他生产队每每发生会计纠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找潘会计帮忙看看”。这是父亲平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之一。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到单位报到之前,我匆忙回了一趟老家。晚饭后,月明星稀,父亲让我陪他在门口的晒场上纳凉闲聊,兜兜转转又聊到他当年做会计的事。
父亲问:“你觉得做好会计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算盘打得好,账能记得清。”
“算盘打得好、账能记得清,就行了?”诘问的语气,显然父亲并不认同我的观点。
我一时语塞。
父亲停顿了一下,抬头注视着我,提高了声音:“能写会算只是做好会计的最起码要求,是表面的东西,很多人都能做到。但真正要做好一名会计,要记住两件事:一、不要给自己多记工分;二、摊开账本让别人看。不给自己多记,说明我没有私心,所以说话就硬气。摊开账本让别人看,即使有了错误也能及时发现改正。只要没有私心,就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没想到平时不多言语的父亲竟能把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谈得如此通透明白。一席话让我内心触动很大,良久无语。
山村夏夜,素月清辉,凉风习习,松涛阵阵。那是第一次,我为和父亲的谈话而失眠。
“世上做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你马上要到单位上班了,给公家做事,拿公家的薪水,一定要记住我的话。”第二天临别时,父亲坚持送我到村口,语重心长一再提醒,依依不舍。
在我上班的第三个年头,父亲便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年是父亲离开的第二十年。一想起父亲的教诲,我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父亲是一位对生活有所思考的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及感悟,是今天的我无法企及的。现在细细想来,当年那场父子之间看似随意为之的谈话,一定是父亲认真思索了很久后的结果,是他为儿子精心准备的成人礼、是最丰厚的馈赠。他希望儿子躬身践行、行稳致远。
再过几年我的儿子也将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我思考着到时候给他讲一讲算盘和账簿背后的故事。我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接力传承,便形成了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家风。
算盘无声会说话,账簿不言品自高。算盘和账簿,无声地诠释着父亲“敞亮做人,光明做事”的人生追求,是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指引儿子前行的灯塔。
谨以此文献给远行的父亲,深切缅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