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的父爱——读《傅雷家书》有感(东风子弟 王一博)
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抚摸着手中刚读完的《傅雷家书》,我的心情复杂且沉重。
因爱好艺术,曾有幸拜读过傅雷先生所著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先生对待艺术的赤诚和对待学术的严谨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说:傅雷为人刚直、固执,里外皆方,是近现代中国最后一个刚烈的儒士。正因如此,我一度认为这个对艺术的追求近乎狂热的“固执君子”应该不能与至亲很好相处。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君子,留下了一大摞珍贵的家书,带给人以春风化雨般的心灵洗礼。
金庸先生曾评价这本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育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十二年,一百八十余封家书,让我看见了一个父亲深沉的爱、长久的思念和一份中国父亲对孩子永远藏在心底的那份骄傲和自豪。
是的,中国的父亲总是不善于表达,他们更像山,在撑起一片天的同时也给孩子留下以威严和孤寂的印象。是的,中国的父亲总是严厉的,他们犀利的目光印在很多孩子的童年记忆中。而这,也正是这本书最传神的地方,在傅雷先生写给儿子傅聪的186封书信中,他都以慈父兼挚友的身份,以促膝交心的方式娓娓道来那浓浓的亲情、道德理想、艺术感悟和生活琐事等。
1955年,21岁的傅聪远离故土,前往肖邦的故乡深造。临别时,傅雷先生在信中写下“昨晚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跟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隔着天蓝海阔的空间,这个做人做事极其“严苛”的傅雷,渐渐褪去刻板峻厉,酝酿出了父性的关切慈爱,他的笔墨开始溢满懊悔和温情。
当年轻的钢琴家傅聪在大洋彼岸的欧洲名声大噪,傅雷写信叮嘱道:“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二十余年后,也早已成为父亲的傅聪在为傅雷夫妇平反的追悼会上说:“是我的父亲,用他的热忱和耐心教会了我怎么去做一个艺术家,更教会了我怎么去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在书中,傅雷和儿子谈人生:“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谈爱情:”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谈艺术:“真诚是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这本家书,从不在教训,只重熏陶。
也正是因为傅雷先生这样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熏陶,才为时代培养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傅聪。连陈丹青先生都曾感慨道:“我希望今天还能有这样通过家书教育孩子的父亲,还能给孩子这样写信。”
天上飘落下的小雨沾湿了我的围巾,我伫立在风中思考:《傅雷家书》是一部极为特殊的书,其中所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脉脉温情,亦折射着傅雷一生思想的光芒。除了讲述生活琐事之外,书中谈论最多的,是艺术与人生、是道德与修养、是引导青年人去建立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思想。人们说:这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父亲。是啊,这本家书,不知表达了多少中国父亲埋藏多年的真情。
1966年,傅雷夫妇留下一封遗书后在家中自尽。而这封遗书也成了他们留给亲朋、留给孩子、留给后世之人的最后一封信。有人说:傅雷先生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天真率性不惧风浪的英雄。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优雅,也留下了一个世界的明媚。
五十多年过去,傅雷先生早已仙逝,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钢琴家傅聪也成了耄耋老人。可是不管时代怎么变,这等家风,这家书后的真诚和热忱,将永远激励着青少年,启迪着无数的中国父亲。
正如傅雷先生所说的那样:“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