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抒情言志讴歌时代精神(东风有限 王俊 )
诗歌,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为我们认知、感受、描述世界提供了一种方式,也是将由直观到曲意含蓄、由直白到委婉诗意的吟诵抒怀变成可能。自然和社会所呈现的各种现象,以不同的心态、情感和思维来表达,可以将我们的精神世界阐述得风格迥异、精彩纷呈。
诗歌创作,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从感知思维到语言表达,对生活进行自我熔炼的一个过程,对我们已有的体验和认知的一种升华。生活,是诗意的栖居,还是艰难的生存?每一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状态呈现。无关对错雅俗、无论臧否,是换一个视角,真诚、深刻地折射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品质。如果爱,诗歌可以是暗夜里的火苗,也可以是沙漠里的图腾,可以成就困局之下的诗化人生。
“诗言志”,格言化的诗歌会让意境的呈现成为一道畏途。诗歌,最忌直白与大而空,从叙述到抒情,是从细节的字词入手,意蕴其中,言他人所不能言,达他人所不可境,独具慧眼,打破常规,方成好诗歌。
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虽路径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无论是《诗经》,还是汉唐诗赋,无论是山水诗派、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无论湖畔派、新月派还是朦胧派,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都蕴含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也烙刻着一代代诗人不断求索的脚印。
好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味道美妙而又富有意趣,隽永而易懂。众多流传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些甚至不需要他人解读,也可以妇孺皆知、出口成诵。如今的一些诗歌,要么是分行排列的说明文,要么是照相机式的流水账,还有那让人如坠雾里云烟的懵懂,且不否定作者的初衷和胸藏锦华,但创作的诗歌绝不能让读者如猜谜语般地陷入混沌与困惑。“诗歌,只留给写诗人看的”这不仅是一种误区,也是一种可悲。
我总是认为,诗歌创作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并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美妙,在读者那里找到知音并与之共情,让读者发现自己常见而不可言状,顿悟作者的拨云见雾、豁然开朗的良苦用心。创作诗歌,只有脚踏实地、孜孜以求,以达到另辟蹊径、别有洞天之境。
诗歌发展到现在,有许多方式与内容、写实与意趣、抒情与感悟等方面的变化,探索和演绎不可或缺,但诗歌的精神却始终矗立在那里。诗歌的内涵、外延和呈现也截然不同。有的以昂扬向上的宏大叙事感召众人,有些以超然物外之态微观探幽而悦己怡人。欣赏和评价诗歌,也会因读者的经历、见识和偏好的不同而不同,但好的诗歌一定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和众多的批评。当然,若以诗歌的承载性、社会性和可读性而论,也可分为静读细品而悠然于心者,有黄钟大吕而朗朗于口者,亦有蜻蜓立荷而悠然于字外者,权当作纯诗歌与朗诵诗之别也。无论如何,绝不可抱残守缺、妄自为尊。
诗歌者,不仅美其文,亦美其心,能把艰难平淡的生活过得诗一般洒脱飘逸,才是真正的诗人。当爱诗、读诗、写诗成为一种习惯,其内心一定灿若云霞、美如星辰。诗歌的学习与创作是一种自我修炼,欣赏和品读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修行与升华。
王俊诗歌四首
溪 流
山的心思
流经你的叶脉
微来的山风
冲淡着云霭
树木的抵抗
改变不了去路
无可指摘的枝头
泛黄的青苔
欲掩你的笑颜
躲在枝头的
那支蛙鸣
在潺潺流水过后
树的衣衫
还依然挂着
永远擦不去那抹色彩
距 离
有时候隔着一本书
犹如隔着一座山
你在楚河涉水
我在汉界漫步
有时候距离近的
却刻意疏远
有时候距离远的
却要使劲凑近
现实的距离
容易走近
而心里的距离
谁能丈量得清
有时 看一个人很近
距离却很远
有时思念的一个人很远了
心里却挨得
很近 很近
好一场雪
没有雪
似乎就不是冬天
没有雪只有寒风
许多美好 都无法书写
都无法与你的肌肤
亲切相联
从山城的阴雨
钻进车厢的春暖
至一个叫江城的地方
乃浑然不觉鹅毛飞舞
在窗外书写
谁的缠绵
不知不觉
已到站
挥一挥手告别
无雪的日子
走进夜色里
白雪的映衬下
心已明亮
脚下的步伐不由地加快
朝着家的方向
江边红枫
从青涩到嫩绿
从橙黄到猩红
生命的色彩
随季节而变化
不见他人多味的眼色
只闻呼呼而过的猎猎江风
枝丫儿在风中摇曳
根须在泥土里躁动
表情淡然
因时令周而复始的变化
江景虽好 脚
只能固守于此
鸟儿飞来飞去
你却成了它的家园
冬季里 表情依旧
冷暖已不重要
看江水伏波向前
唯一头猎猎红发
交与江风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