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己(公司技术中心 王会杰)
蜗居在家,我拿起《断舍离》这本书,一口气读完,豁然开朗。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创作的家庭生活类著作《断舍离》,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断舍离,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断舍离,以及如何做到断舍离,说明一个很浅显但又被我们忽略的道理——需要常常整理自己,对再也不用的东西要进行处理,再就是不要总用次的,将好的放起来藏着。衣服是这样,其他也如此。
然而,受物尽其用和勤俭节约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保存着“迟早会用得着”的东西,还有就是“等现在的坏了再用好点的”。相信大家常常有这样的念头,看着柜子里旧棉衣心想“下决心处理了吧,挺占地方的”,另一个念头“唉,太可惜了,当时买的时候还挺贵呢”,这些想法一阵阵地涌上心头,纠结的同时把自己想处理的念头又逼回去。
事实上,家里的东西,很有一部分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的,这些东西用到的时候几乎没有,却占据着家里的空间,不能果断处理就意味着我们把问题留给了未来的自己,让自己今后去重复思考该如何处理这些东西,进而强化了这些东西包含的回忆和不舍,给人造成纠结和犹豫。
我们也许常常会看到冬天卧室里摆着电风扇或盛夏客厅里摆着滑雪板的情况,这是不是就是过去和未来的东西太多,没有了安放的空间才出现的现场呢?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就是习惯性地推崇延迟享受,总想着把旧东西用坏再换好的,结果往往是买的新衣服、贵衣服到过时了也没穿几次。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整理自己,就是通过收拾自己的物品、整理居住空间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肯定自己,通过改变肉眼看得见的身边环境,从而改善肉眼看不见的认知世界,让念头的冲突纠结不在存在,让处理的行为变得更加果敢,让人生更舒适和畅快。
“断舍离”所谓“断”是能够拒绝自己家不需要的东西,在购物的时候不要被商家的折扣陷阱套住,买一些自己可能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所谓“舍”,即舍弃家里多余的不再使用的物品,那些未来某一天还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往往会拖累当下的自己,都要果断进行处理;通过“断”和“舍”达到“离”的状态,让自己的心处于舒适自在的空间。
作者推崇的断舍离观念,看起来是物品的自我管理,处理自己不再使用的东西而已,其实,断舍离还能给人们带来行为认知的改观,把自己那存封已久的内在力量释放了出来,也提供了一个让人回归本真的契机,甚至像是一支火炬,点燃了让生命燃烧的火焰……这才是其有趣之处。
德国哲学家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由此看来,我得好好学习践行“断舍离”,常常整理自己,悦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