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当前位置: 首页»职工文化»文学»正文

冬天的烘笼(东风车身厂 吴春强)

2021-02-04 10:26:19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冬天似乎特别漫长,清冷的空气寒意逼人。那时的教室条件简陋,屋里屋外一个温度,作为一名学生娃,每到冬天上课,我们都有两怕:怕手冷,冻得发僵的手无法很好地拿着笔舒心地记笔记做作业;还怕脚冷,课堂上,在课桌下的脚和腿都冷得让人直打颤,有时候,课堂中间,老师让我们站起来原地活动几分钟后再坐下。

小城的家长们都心灵手巧,为家里读书的孩子制作用于保暖手脚的林林总总的烘笼,我的父母也是如此。

小城的烘笼样式有很多,有用竹篾子编制的灯笼式,有用木条钉成的栅栏式,还有简易的马灯式、脸盆式、钵子式。每个烘笼的底座都有一个烧制的陶盆或用旧的盆子做炉膛,上面罩着烘笼。炉膛里先放上一些草灰或木灰,然后放上木炭,用家里做饭木柴燃烧后的木炭做引火,慢慢地烘笼里的木炭火星由小至大逐渐燃烧成一盆红彤彤的炭火。我将烘笼带到学校,上课的时候放在课桌下,整个身子都被红通通的炭火烤得很暖和。

印象最为深刻的烘笼是大众化的那种用竹篾子编制而成的。原料用的是鄂西北比较普遍的毛竹,先将锅里烧上热水,放上蒸馍用的锅排,将竹子放在锅排上蒸煮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之后刨去粗糙的表皮,截取竹条所需的长度,以交叉方式完成烘笼架的编制。这种方式制作的烘笼,在炭火的炙烤下,会越烤越结实,时间一长就被烤成黄褐色,恰如一件刚从窑中取出的精美陶器,浑身散发着“古拙”的气息。

最简单烘笼是马灯式,我们老家叫“甩马灯”,是用一个旧的大钵子,对称穿两个孔,用一节铁丝固定两孔。在大钵子上放上木炭和引火,提着这种烘笼走会摇摆不定,等走到学校钵子里的炭火已是“烈火熊熊”了。

烘笼给学生带来温暖,但也容易破坏了课堂的安静环境。有的同学脚冷了,不顾别人的感受,脱掉袜子将脚放在烘笼上烤,教室里立马充斥着脚臭味。有的烘笼用的木炭质量不高,就撒盐助燃,冷不丁响起一片“劈里啪啦”声,还有的用木柴,木柴燃烧的时候教室里如“狼烟四起”……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学生和老师都是克服寒冬的冷冻坚持上课上学,也是十分不易。

冬天里,小城满大街的娃儿们人手一个烘笼,那情景是当时条件艰苦的写照。我们是提着小小的烘笼,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如今的冬天,人们享受着暖气、空调、暖手器等等,当年的小烘笼已远去了,只是每到冬天,关于烘笼的记忆总是会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