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明式家具(东风子弟 严水金)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家具的发展史有三千六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演变中,家具的制作工艺亦历经无数朝代更迭,经过反复沉淀、提炼与打磨,于汉、唐时期开始展露锋芒,而发展至明清之际,更是提升至当时世界家具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个时期,异彩纷呈的明式家具,成为我国家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所谓明式家具,并非是明朝式样的家具,而是指明代所盛行的家具制作样式。前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后者则意味着一种艺术意境和人格精神。这一时代的家具不仅集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风骨,而且在工艺技术上达到巅峰,并且享誉海内外。
明式家具的第一大特点就是选材好,木料上乘。中国家具史本来就是一部木制构造的史诗。至明朝之际,由于郑和下西洋,从南洋诸国运回大量高档硬木,更使木材家具大行其道。例如,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榉木等,尽管价格不菲,但是耐热耐湿,色泽保守而典雅,不事张扬,肌理与质地都属上乘水平。制作中大量使用这些名贵高档材料,雕饰精微,装饰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可以称得上是“质真”二字。古人素有“绘事后素”的设计思想,也就说只有好材料方能成就好工艺,而明式家具的选材契合了这一思想。
明式家具的第二大特点就是造型美,以线条简练流畅为制作特点。明式家具深谙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用“线”铸就其灵魂。明式家具框架结构大多为直,转折处装饰大多为曲,通过采用曲线与直线对比变化的方式来进行造型设计,既刚柔相济,又实中带虚。例如在家具各个脚上,把“线”布局于家具部件截断面的边缘,走向流畅,一气呵成,形成家具上丰富的线脚雕刻。从家具体态上看,制作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例如椅子,其靠背板大多都采用S型,这种曲线十分贴合人体背部的弧度,坐上去十分舒适。
明式家具造型至清至简,十分简约,而这种简约又不等同于“无”、“简单”及西方的“极简主义”,而是一种“素工”,它做得少,但做得足。它所减少的是“繁杂无序”和不必要成分,而最终留下的是“精”与“完整”。
明式家具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装饰的简约搭配、相得益彰。明式家具虽简,但也不乏装饰,在清秀典雅的基础上,也有锦上添花般的装饰。这与西方的巴洛克风格以及洛可可风格那种繁杂、堆砌及奢华夸张的装饰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古代设计思想中的“饰极反素”在明式家具上得到充分体现。装饰主要集中于坐墩、靠背下部、腿足等地方,这部分装饰不多,却十分精致。常用的装饰手法如镶嵌、小面积雕刻等,并不夺目,但细细观赏,却光彩照人,有了这些装饰,为似乎单调的本体,增添诸多趣味,整个家具品质也因装饰的点缀而升华。
明式家具的第四个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的结构,采用我国古建筑中梁架的榫卯结构。榫卯,是利用立柱、横梁这些主要构件之间创造节点,相互咬合。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它的坚固性、耐用性、便捷性与防震性。榫卯结构方便连接也易于拆卸,使其便捷性凸显出来,这也大大提升了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程度。至于防震性,有实验证明,榫卯结构在它变形过程中,可以有效抵消一部分地震能量。
明式家具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并非偶然,与当时天下太平、生活富裕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由于社会稳定,经济较为繁荣,众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家具设计之中,导致拥有明式家具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古人本来就相信“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对于自然与“道”要始终做到探究与跟随,认为即便是供人使用的家具也一定要做到师法自然。例如:当时文人士大夫崇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于是将此情怀寄托于家具风格上,以至于当时的家具注重于表达自然所原有的纹理与色泽,清新质朴,典雅简单,并且装饰很少。
《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明式家具制作正是顺应了“天有时,地有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材有美,工有巧”是指要突出材料自身材质的美,要想完成好的物品设计,还必须培养好的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这也就是指明式家具中所蕴含的匠人精神。
明式家具,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明星,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工艺智慧结晶,也饱含着浓厚的“中国情感”。时至今朝,无数的人依然惊叹于它的立意、它的精巧、它的高贵与典雅。人们欣赏和收藏明式家具,享受其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每一件完美的明式家具都要经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其中的每一个榫、每一条木都是工匠们用双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地制作而成。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本就是一种极高的职业操守,也是崇高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