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当前位置: 首页»职工文化»文学»正文

【文化漫谈】乌方光(东风退休职工 石有为)

2021-03-17 11:26:48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科举时代考八股,命题概以四书五经为据,后世对此多加诟病,此点几无异议。但经八股考出来的秀才举人进士,多数具备以下两项基本才能却是大家首肯的:一是文法规范,懂得起承转合;二是书法规整,堪称圆润秀美。试看各风景名胜地保留至今的碑刻,大半是历朝历代有关官员撰文并书写的,更不要说故宫内的大量名臣题詠了,这些都是佐证。可以说科举时代能当上官的,书法都是不错的。

但严格说来,那些经八股考出来的官员所写的字多数都不能等同于“书法”,那只不过是士子们从小练就的科举考试的专用书体——规定的馆阁体,俗称“乌方光”。馆阁体书体是以赵孟頫、董其昌的楷书为规范的,乌就是墨色要乌黑发亮,方就是字体要方正、大小一致,光就是笔画要光滑流利。考试专用书体与书法界的行草隶篆是两回事。打个比方,按“乌方光”写出来的字就类似电脑里的标准繁体楷书字。古人练“乌方光”是需要童子功的。考八股时,文章写得再好,只要书体不合规范,都有可能降等甚至不被录取。近代名人谭嗣同、陈独秀都因书体欠佳在科举时吃过亏。

科举时代考八股为什么要规定书体要“乌方光”呢?一是考虑到如果士子将来当了父母官要对上写奏章写呈文,要对下写告示写判词,字一定要拿得出手,要雅俗共赏。二是考虑到官员的脸面。人的第一张脸面是父母给的,无可更换。服饰、谈吐、举止、文字等都会成为人的第二张脸面。“字如其人”,当了父母官能写一笔好字是会在百姓心目中添分的。今天见到个别人富了或者贵了,在捧臀之徒的阿谀奉承声中也竟敢以蝌蚪体或娃娃体题字,他全然未料到这第二张脸会丢了他第一张脸的脸。

“字如其人”的观念及教育在中国老百姓中影响深远,小孩子第一次拿笔,老师和家长都会叮嘱他要把字写好。规范端正是首要的要求。上至过去老一辈革命家,下至乡野仅读过几年书的老农,能写一笔好字的大有人在。他们心中认可写字就是做人,字就是自己又一张脸。记得朱德熙先生当年在北大无论授课板书还是秉笔写稿,都是一律规范的正楷简体字,令学生们肃然起敬。对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选项来说,把字写好应该是在其列的吧。我们不能让日韩的下一代嘲笑我们的下一代吧。

写到这里,再想说两点:一是书法是艺术,与我上面讲的把字写好不完全是一回事,两者好比行草隶篆之与“乌方光”。二是在电脑打字取代用笔写字的当下,真希望年轻人多抽空练练字,不限用什么笔来练字,养好自己的又一张脸,相信将来你会用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