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故乡的年俗
■石有为(东风退休职工)
腊八已过,十堰的年味越来越浓,邻居家阳台上晾晒的香肠、腌鱼腌肉等洋溢着鄂西北的迎年气氛。我在十堰已工作生活了五十余年,早把他乡当故乡,习惯了此地的一切。但老话说“十里不同俗”,更何况数千里之外的故乡呢。人到老了,不禁想起儿时故乡的年俗来。
我的故乡在江苏无锡北门石家塘,在我的记忆里,儿时故乡的年俗最重要的莫过于备糯米做三件事:酿双套酒、磨水磨粉、踩糖年糕。未到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备上数十斤至上百斤糯米,其余过年物品的准备都是末事。双套酒是一种自酿糯米酒,特色在于酿好之后用酒浆当水再酿第二道酒,故名“双套”。贮于密封之坛,过年开坛色如琥珀、酒香浓烈。水磨粉是糯米经水浸泡一夜,在石磨上磨成糯米浆,用布袋承接滴至半干,便可用以包各类肉馅或素馅汤圆了。糖年糕是蒸熟的糯米置于大木盆内,掺一些黄糖,让有力气的小伙子帮着打年糕,然后用刀切成薄砖型长方块,搁阴凉处间隔搭起,晾干后放大半年都不会坏。春节期间,家人团聚或亲朋来家,一杯双套酒、一碗热汤圆、一盘油煎或火烤糖年糕片,就是最温馨的氛围,也是我至今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虽然我早已习惯了十堰的饮食,但脑海中儿时过年的美食还是那几片火烤糖年糕片。
时过境迁,现在故乡的村子早以纳入城市了,也极少再有人家自己酿双套酒、磨水磨粉、打糖年糕的了。酒啊粉啊糕啊都有专门的厂家制作供应,一切都市场化了。那种各家忙碌的热闹与温馨再也找不到了。
由于疫情,我们老俩口在十堰滞留了两年多,已经要迎第三个春节了。和儿女晚辈们分居多地,互相视频鼓励好好工作、认真抗疫防疫。春节将至,我们老俩口私下已盘算好了,年到了,买一壶十堰郧县的老黄酒,再到超市买一袋汤圆、一袋糖年糕,在已当故乡的他乡,即使不复儿时的滋味,也聊以温儿时的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