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味
■黄少华(东风锻造)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过年情景,心头油然涌起一股欣悦和温暖,这些喜悦都会在每一个年关的记忆中交织着澎湃的心,还有对年俗暖暖的重温。
进了腊月,母亲就开始张罗了,泡黄豆做豆腐,做好豆腐开始蒸豆包,蒸馒头,炸麻花,做好后放在仓房里储存。
伴随着旷野乡村零星的鞭炮声,接下来开始杀猪宰鸡,小年到了,人们都要“送旧”和“迎新”,贴对联、挂灯笼,这一天,大人们都要大扫除,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要清扫干净,哥姐忙着糊窗户缝,贴窗花,忙完这些,全家才可以吃饭。
记忆中,一到腊月父母一直都在忙,最忙的是大年三十这天,天不亮父母就早早起来做饭了,把前些赶集买的大红灯笼挂起来,院子又清扫一便,这才叫醒我们,筒单吃顿饭,便开始忙活准备年夜饭,父亲这时先供祖先和财神牌位,点上香炉和蜡烛,供桌前摆放馒头水果之类。到了晚上,大红灯笼被我们点亮,红彤彤一片映红了院子,全家人早已围坐炕桌上,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才能安坐坑头,一家人团圆年夜饭开始,吃完饭包饺子,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听父母唠叨乡邻故事,父亲事先拿出几个洗净的硬币包入饺子里,谁吃到硬币,算是讨得好彩头好运气。煮饺子是在柴火灶上进行的,红彤彤的火光把父亲的脸颊映得通红,炉子里不时噼里啪啦的响着,飞溅着串串灿烂的小火花,家里那口大锅,父亲不停地搅动着,饺子在滚开的水中翻腾着,不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父亲捧出一盆香喷喷的饺子,咬一口满嘴是香。
窗外飘起了雪花,人们开始放起了鞭炮,大人们唠着家常,守岁到了“转点”,老人们把准备好的钱发给了孩子们,虽然钱虽不多,饱含着对子孙的祝福和期盼,而母亲也把做好的新棉袄新棉裤放在枕头边,就等初一早上给我们换上,虽然是粗布做的,却是母亲灯下一针一线辛苦缝制的,穿着特别得暖和。
大年夜的晚上我们往往熬不住就会睡着,初一早晨睡得正香时,被母亲叫起来,晕呼呼地穿上新衣,家里也来了早起乡亲来拜年,懒洋洋地起来,吃点母亲煮的饺子,就穿着新衣服跑去找小伙伴去拜年玩耍。
岁月不居,流年似水。父母早已故去,那一盆香喷喷的饺子已成为记忆,柴火灶里冒出的火焰已不在,一家人同睡一张炕上的岁月也巳远去。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儿时的年味,伴随我一路成长,那绵绵的醇香总是让我回味,因为那里面有生我养我的亲情,还有散发泥土芬芳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