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国”
■邱小平(东风随州专用车)
喜欢书的人,大概都想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在这片私人天地里乐享岁月静度时光。作为私人的栖息之所,书房是文人私密的“理想国”。
古代文人基本都有自己的书房,而且都有一个悦耳的名字。《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书房叫“万卷楼”。杜甫到四川,盖起了“浣花草堂”。李白书房是“青莲故居”。蒲松龄书房唤作“聊斋”。圣贤们在书房读书悟道,以笔墨为梦,伴鸽哨入耳,安然超脱,何等惬意。
明朝范钦的书房“天一阁”占地2.6万平方米,典籍浩瀚。知名学者王世襄的四合院有3间书房,文化氤氲。这些都不是我等普通百姓可以企及的。能有三尺卧榻遮风挡雨已是大不易,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僻出一方可供自己静心阅读的小天地,更是福之所至。
我理想中的书房其实很简单——有一排能够藏书的柜子,有一张可供读写的桌子,如果那张书桌旁有一个窗户,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一直在几个城市之间漂泊,我的“理想国”深藏心底。
去年换了新房,从看图纸的时候就把书房列入计划。主卧的阳台,是个封闭的空间,落地玻璃,视野极佳,宽度1米,东西正好可以各置一架书橱,其中的一个书橱兼做书桌,一个独立的空间,我的“理想国”就此诞生。
稍稍得闲,静坐书房,一壶清茗,一卷诗书,顿时书香浸染,馨香袅袅。阳光充足的上午,拉开窗帘,窗外阳光明媚,白云在天空游走,抬头看云,低头看书,心旷神怡。而月色皎洁的晚上,月光透过窗户照进这个小书房,月华如水,繁星似梦,“书房”虽小,天地渐宽。
新落成的书房也引起了女儿的极大兴趣,她时不时跑过来,这里翻翻,那里看看,充满了好奇,递过去1本《海底两万里》,女儿竟也能安静地翻阅。
记得上初中时,大舅从城里回来过年,带了几本武侠小说打发时间,那是我第一次读金庸的《天龙八部》,从此就爱上了看书。
儿时读书,大多在放牛时段,把村里的牛群赶至山涧,让它们享受充分的自由,我则从书包里拿出小说,抑或不知哪年的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累了,头枕书本,仰望蓝蓝的天空,想象着江湖侠客如同天上的白云般游走随意。渴了,掬一捧溪水,幻想着小溪的石头下藏着盖世武功的秘籍。那时,心里有一个梦想,如果有一个自己的书房该有多好,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一个人的阅读,如同张爱玲说的那样:“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满山遍野都是今天。”埋头看书写字的日子,容纳了与日俱增的痛苦和寂寥,也容纳了与日俱增的成功和骄傲。
如果要给我的“理想国”取一个名字,我想,一定要像刘禹锡一样冠之以“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个“陋室”的背后,有着一个爱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