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傅祥友(东风股份)
过去的往往显得弥足珍贵。春节临近,不由得回想起小时候那挥之不去的故乡年味,一踏入腊月门槛,过年的节奏便紧锣密鼓,年味也就在酝酿中,一点一点地浓烈起来。
过了腊八就是年,吃腊八粥是将要过年的首个信号。这个时节,村口的磨坊,吱呀呀地欢唱着,几乎没有一日闲下来歇歇脚儿的。家家户户灌足油的豆灯摇曳着,点亮了村庄的夜晚。这里是妈妈们的天地,磨面粉、碾糯米粉、碎萝卜的得排着队,清脆的笑闹声总是憋不住,从高粱帷的缝隙“蹦”出来,惊得刚落枝的雀子“呼”地扑棱着翅膀逃去。村子的寒夜,一直未眠,因了妈妈们的说笑顿生暖意。
小镇过年前最后一个集市是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小小的集镇湮没在人潮里,东西南北的街巷里洋溢着醉人的芬芳。勤劳的人们,将积攒了一年的七彩希望丰厚地摆在了街面上。这一天,村里家家蒸大白馍,户户包猪油渣包儿,整个村庄沐浴在氤氲的蒸馍香气里……即便是天寒地冻,人们也感觉不到冷,浓厚了的年味“暖和”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心。
腊月二十九,家家写春联。我和三哥、五弟抢着给父亲牵纸,父亲一手老到的柳公体书法在村子里光耀了二十几年,总成为村子新年来客评说的热点。
年三十,村庄里,争先恐后的“炮仗声”是人们欢乐的心声,噼里啪啦,炸得孩子们的心怦怦跳,油然而生的那股高兴劲迫不及待地欲与其他小伙伴分享。孩子们开始满村子跑,口袋里鼓鼓地塞着东家的红枣儿西家的糕点儿……邻里间便热烈地相互串门,彼此祝福。送上一捧热乎乎的南瓜子儿、花生,便是暖心头的问候。晚上,烧烤着老树根,嗑着瓜子儿,叙着家常,守着岁,村里人家的小油灯整夜不熄。
正月初一,村庄宛如精心装扮过的新娘,喜庆中透着羞涩。红彤彤的春联,写满火红的祝福:“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一句句饱含憧憬的诗句点燃了新的希冀。喜鹊登枝,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一幅幅吉祥灿烂的年画,孕育着期盼。春联,年画,相互辉映着,演绎成了村庄一道别致的风景。那时,一年才能换一次新衣的小伙伴们,相互都有点害羞在人前亮相……
暖阳下,走亲戚的人,三五成群,不慌不忙地赶着场儿。走完了村外的亲朋,村内便闹起年客、吃起年酒,不分你家、我家,共享的氛围极具乡村特色。热气腾腾的酒席上,大碗的菜、大碗的酒,有章有法地碰杯,待火辣辣的老烧酒下肚,话匣子一打开,相互有说不完的话儿。
夜幕,也锁不住孩子们闪动的身影,欢笑满天飞,“新年到,新年到,小娃娃,提花灯,放花炮”的歌谣满村子飘荡。玩得尽兴“乐不思蜀”的这些小伙伴,即便后来长大成人,可儿时的友谊长青。
正月的日子里,锣鼓、笙乐声掀翻了天,以村为单位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娱乐节目纷纷登场,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村子的色彩更加鲜亮、更加温情了,小村、小镇上的人都醉在浓稠的欢乐里。
那个时候,物质匮乏的人们精心地过好每一天,也期待着每一天,那些难以忘怀的幸福,便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