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 最抚凡人心
■朱学哲(东实股份)
周末的江汉路步行街上行人如织。经历了三年的沉寂,大家不由得都发出慨叹:人间烟火又回来了!
这凡尘俗世为什么叫人间烟火呢?好奇地查了一下,最早见于《一日禅》:“小小厨房,一把米,一瓢水,几颗红豆,慢慢熬煮,红豆在罐中低低吟唱,飘出人间幸福味道。红尘世俗,好日子,从烟火中熏出来。”你看,这烟火上熬煮出好吃的,就是人间的好日子。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饺子、汤圆、粽子、月饼、八宝粥,这么多好吃的,每一个都是特定的节日专用。到了春节,好吃的最多了——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与炒鸡……每一样都让童年的我垂涎欲滴。
小时候住在山东平原的姥姥和舅舅家,山东人擅长蒸馒头烙饼,家家户户垒着柴火灶台,一日三餐人间烟火。那时候每一家都不宽裕,只好想着法儿节俭,比如馒头就有三种:最高级的是纯白面馒头,又大又圆,一层一层的,筋道又好吃;第二种是卷子,用白面和玉米面分层制作出来,黄白相间的方馒头,很好看;还有就是纯玉米面做的窝窝头,黄澄澄的小宝塔,也好看,不过吃两口就悄悄放下了,感觉拉嗓子。不年不节的,大人都吃窝窝头,卷子留给孩子和老人。到了春节,大人们就开始蒸白面馒头,蒸了一锅又一锅,我们就敞开肚皮吃。
春节里,每家的大灶台可忙了,一天到晚拉风箱烧柴火。妈妈们都那么勤快泼辣,和面、揉面,风风火火地又快又有劲儿。我们小孩子最喜欢馒头出锅的时候,早早地围在灶台边儿,仰着小脸儿望着那个高笼屉。等到大人们来揭开笼屉盖,一时间热腾腾的蒸汽扑面而来,带着浓浓的香味。我们一人捧着一个又大又圆的白馒头,一边学着大人撅起嘴来吹气,一边两只手不停倒着,一边赶紧咬上一大口,那白面馒头的气息一直沁入记忆的最深处。
妈妈们露出愉快满足的笑容看着我们香甜地吃,又忙着把馒头从笼屉里拾到案板上放凉,再装进一个又大又长的柳条筐里,用毛巾盖上,用很结实的铁钩悬挂到房梁上,防止老鼠偷吃。
山东平原还有著名的玉米煎饼,家家户户都会用平底大锅做煎饼。灶火烧得旺旺的,用调好的玉米糊在平底锅上一刷,马上就是一张很薄很薄的饼,再飞快地取下,像叠被子一样叠起来。吃得时候,夹上山东特有的大葱,咬一口,嘴里满是煎饼的酥脆和大葱的爽甜。一滴油水都没有,也是人间美味!
记得舅舅家还有木头做的“火烧模子”,把面团使劲压进去,拿出来两面就有宝塔山和天安门的图案,再上锅蒸熟,像是个没油没馅儿的月饼。过年了,妈妈们还要在馒头和火烧上点上几个红点儿,增添一些节日的喜庆。
小孩子总是嘴馋的,而且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毕竟也是缺了油水,什么都想放进嘴里吃。别看我和舅舅家的表弟光子动不动就吵嘴打架,但是折腾着吃东西的时候特别团结。有时弄几个地瓜埋进灶里的余火闷着,有时拿几个玉米棒子在炕边儿上的灶台烤熟……
6岁的时候,父亲从部队转业到二汽,我也回到了父母身边。不知不觉中南方的大米代替了北方的面食,每天肉蛋奶、水果、蔬菜丰富充足。
过了小年,年的脚步更近了,身边的烟火气也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