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焦玉红(东风日产襄阳工厂)
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不仅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还有好玩好看的,如捏面人、皮影戏、扭秧歌、踩高跷等。一进入“小年”,我们这帮小孩子就开始掰着手指头念叨: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三十团年吃饺子,初一初二满街走。真正开启年的仪式,是从除夕这天开始。
年三十这天,母亲早早地开始着手准备饺子馅。小时候吃饺子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那时家里兄弟姊妹多,生活捉襟见肘,过年吃饺子,饺子馅大部分以韭菜鸡蛋馅为主。摘菜、洗菜、切菜,拌饺子馅,一切准备妥当,母亲就开始动手和面、擀饺子皮。
母亲有一大一小两个擀面杖,虽然都是擀面,用途有些许不同。大的擀面杖是擀面条或擀大饺子皮用的,母亲用它将和成面团的饺子皮一遍一遍擀开,擀得有筋道时,用擀面杖将面折起来用刀切开,再将切好的几条长面片摞起来,切成大小相等的面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饺子皮。小擀面杖的用途,主要用来擀小面团,母亲将小面团用小擀面杖擀成一张张小圆饺子皮。夜幕降临时分,全家人一起动手,饺子很快就全部包好了。此时,街道上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非常热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一股香甜的饺子味和着浓浓的年味由内至外飘散开来……
大年初一,最高兴的莫过于走街串户拜年。大清早醒来,床头整整齐齐摆放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看到印有小碎花的新衣服,瞬间忘却寒冷,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试穿,既好看又合身。美滋滋低头下床,一双崭新的棉布鞋呈现在眼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小时候对这句话不怎么理解,仅知道过年要穿新衣服,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衣服、鞋子,不知要熬多少个夜晚,才能做成一件成品。穿着母亲缝制的崭新衣服,在母亲带领下,到各家各户拜年。街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均穿着光鲜的衣服,满脸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在一声声含着喜悦的过年祝福声中,年真真正正地来了!
春节里,街上总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节目。初一至十五,“老河口”集贸中心大楼处,皮影戏定会准时开演。皮影戏看似剪纸,但与剪纸又有些许不同,皮影艺人在幕布后面用十根手指操控着,皮影瞬间“活”了起来,变得手舞足蹈,有声有色……
大街上,秧歌队伍里,身着大红大绿绸子衣裤的人们,随着鼓点的响起,开始挥动手中彩条或扇子。乡亲们围着观看,穿着虎头布鞋的小孩子们插空往里挤着看,热闹极了。
岁月如歌,一晃许多年过去。驻足繁华都市,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与川流不息的人群,儿时那浓浓的年味成了久违的记忆,虽久远却并未远离,一经想起,仍是那么甜美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