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潇潇忆青团
■石有为(东风退休职工)
春雨潇潇的季节,我又忆起江南故乡的青团来了。这真是:春光好,思念在江南。艾汁粉团呈碧绿,豆沙糖馅味香甜。能不忆青团?江南春早,立春方过,田野日渐转青。传统的民间春食依次是三样:春饼、馄饨、青团。春饼即摊好的小张薄饼,现包刚炒好的韭菜鸡蛋、香椿干丝、雪里蕻冬笋、黄芽菜肉丝等卷而食之。馄饨即采集地里到处生长的鲜嫩荠菜回家,包荠菜鲜肉馄饨吃。此两项春食不独江南有此风俗,各地大都有之,似不足为特别。唯有青团倒是江南江浙一带特有之春食,至今遍布城乡,外地鲜有此品。
青团是以糯米粉或粳米粉,掺入麦草汁或艾草汁或绿叶蔬菜汁,包上馅,制成青色的圆形粉团,上笼屉蒸熟的食品,除了清明上供必备,平时和年前做的年糕一样,均是家常食品。麦草和艾草是制青团的青汁原料之首选,麦草就是春天麦地里的麦秆麦叶,割几大把回来就是了,麦子还会分蘖再生长,毫不影响夏收,艾草更是随处都是,各种绿叶蔬菜反倒是末选,因为要的就是田土的野味。将麦草或艾草摘净洗净,在开水中略烫后捣烂成浆,滤去渣滓,碧绿的青汁就可以用来和糯米粉或粳米粉了。常见的馅是自制的豆沙馅,拌上少许猪油和糖,当然也可以用其他荤素馅,但普通人家还是用豆沙制馅居多,一是成本比较便宜二是易于长久保存。青团上笼屉蒸熟后晾凉,就可以和年糕一样,吊在房梁下的大吊篮里,日后慢慢待客或自享了。
记得幼时,青团与年糕一样,不是小孩子天天可以享用的。轮到八十岁爷爷按房接受儿子们供养来到我家居住时,有时,母亲吩咐还没上学的我好生扶着爷爷早晨上茶馆,用一张土纸包上三个青团交我手上,叮嘱我到茶馆爷爷吃两个我吃一个。爷爷一手拄竹杖一手搭我肩,慢慢走到相隔不远的镇上小茶馆。我把青团交给茶房,扶爷爷坐下。爷爷点一壶茶一小碗煮干丝,就和老友们开始聚谈。不一会,茶泡上了,小碗煮干丝也端来了,当面浇上酱油麻油,三个青团也蒸热拿来了。我香甜地享用我自己的那一个青团,安静地听爷爷们说话。爷爷常把青团让一个给老友们品尝,老友们有时也同样回馈。临近中午,我再慢慢扶爷爷回家。吃青团时的香甜,爷爷们聚谈时的安详,此情此景,如在眼前。
如今年近耄耋了,常居十堰,幼时故乡的春食中,春饼、馄饨在此地都可吃到,就是青团此地无处觅。在苏沪定居的儿女们知道了,说这方便,给你快递一份各色青团过来。我说不必了,疫情消停些我到江南时吃新鲜的吧。其实在春雨潇潇的当下,我回想起幼时扶爷爷上茶馆的情景,四顾此地既无旧时的可代蒸热青团的小镇茶馆,身边更无可扶可伴的孙辈,在家吃一个快递来的青团也不会有旧时的滋味吧。现代社会,孩子们工作生活也辛苦,少打搅他们为好。人老易怀旧,回味幼时扶爷爷上茶馆时吃青团时的香甜也不啻一种老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