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食记
■卢忠庆(东风设计院)
周末回了一趟十堰,拎着一大袋子春笋,乐颠颠地返汉。新鲜春笋水灵鲜嫩,做了一大盘油焖笋,美美享受这春天第一口鲜。剩下的冻起来,想吃的时候切笋丝炒雪菜做浇头。一桌春天的小菜,无肉也欢。
小时候在山中长大,吃顿竹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离家多年才知道,这样唾手可得的美味有多珍贵。远离家乡这么多年,天南海北大鱼大肉吃过,清粥小菜也吃过,味蕾早已变得杂陈五味。但是每次吃到春食,瞬间便被拉回十多年前小时候上山采蘑菇摘野菜的场景,快乐无忧的山中岁月。
春天一到,家乡的山头处处都是野味。从立春到端午,山野清香满目青翠。山坡上蒲公英茸茸捧着簇团的黄花,竹笋悄悄地冒出尖,蕨菜一卷卷形似猫爪,淡紫色的香椿芽鲜润春味,野葱纤细青碧,枸杞芽郁郁葱葱,艾蒿似绿色的鸟羽一片覆一片,马齿苋纤长柔绿犹带露珠……遇春拔节生长的野菜,沾了季候的雨露灵气,怎么吃都好吃。
这些山货时令性和地域性都很强,往往长过一个星期就老了。昨夜春风吹院落,正宜春食上春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到野外采摘时蔬,回家做成佳肴。孩子也跟着大人一起进山,顺便春游,乐得自在。长辈手把手教小辈认清荠菜有几种叶子,蒲公英开的花跟鼠麴草有什么不同,艾蒿和野蒿有何区别……野菜大多是天然的中草药,名字也充满了农桑趣味,鲜活地丰富了童年的味觉记忆,到如今春食已经变成我们与家乡、祖祖辈辈丝丝不断的一种情结。
情结中对春食有种特殊的亲切感。荠菜包馄饨口齿生津,地衣摊饼清口开胃,青团软软糯糯。晒干的马齿苋包包子,有意想不到的美味。野葱煎蛋,葱切碎打上两个鸡蛋,小火轻煎,野味的清气就出来了。竹笋炒腊肉脆爽鲜嫩,一上桌就被抢光。母亲用野蒿尖儿和腊肉丁一起蒸饭,小时候总是等不及去揭锅盖看好了没有。
在家乡过春天,一盘槐花饼,一碟荠菜春卷,煮一锅野菜面籽,配上凉拌蒲公英佐粥,一家子在院子里慢慢看花吃粥,真是好春光。家乡的东西永远好吃,嫩芽一摘锅里一炒,成就了春天的美味。
苏轼有一首诗《春菜》,宿酒春睡后起床,到田地里采摘,备菜用荠菜配肥白鱼,主食吃青蒿和凉饼,说着说着,他就念叨起北方苦寒,还是四川老家好,冬天有蔬菜吃。一想到苦笋就恨不得马上回家:“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真是心有戚戚。
远离家乡的山里人,一到春天就格外想念山珍野味。时令风物是天地的馈赠,提醒着我们是生活在大自然里的人。在春天里吃到家乡春食的那一刻,才觉得这个春天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