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抹上亮
■朱学哲(东实股份)
沏上一杯茶,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慢慢翻看李娟的书——在这最享受的时刻,心里的焦躁和纠结缓慢舒展开来。
我感觉阅读世界名著经常会有晦涩之感,因为即便是再优秀的作品,也是经过了翻译家个人的再创作,加上文化风俗不同,读起来往往不是那么流畅,又因为自己的阅读卡顿平添些许焦虑。我还很怕读那些高深的文章,各种旁征博引、典故名句、逻辑推理,感觉有一种压迫感直扑过来,让我透不过气。
直到有一天,读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一口气又接着读了她的《冬牧场》《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遥远的向日葵地》,我的眼前展现出这样的画面——初春的微风细雨,涓涓细流,山河朗润,蓝天白云下是成群的牛羊。远处是一大片向日葵,发出金灿灿的光芒,伴着微风轻轻晃动着圆润饱满的头。李娟那些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的文字,就是有这样一种超越寻常的力量,让你满心爱意、满眼笑意。
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中退学跟着妈妈在富蕴县、阿勒泰当裁缝、卖小百货,随牧人转场,还曾到乌鲁木齐打工,20岁开始写作投稿。荒凉的塞北生活给予了她无数的苦难——家里只有三个女人:李娟、妈妈和外婆,她们居无定所,辗转漂泊,有时候是住牧民废弃的房屋,没有门窗,四面透风,屋顶被狂风卷走,睡梦中被雨水浇醒。屋顶是一层塑料布,动物在头上走,泥土往床上落;开个裁缝店,房间小得转不开身子;零下40多度的冬天,大雪把房门堵住出不去,吃的只有一袋瓜子;孤身一人到乌鲁木齐投稿,身上只有5元钱,朋友给了她一条毯子以便于过夜……
生活的底蕴是这般厚重的苍凉与苦寂,李娟却保持着纯粹透明的心境,苦难滋养了内心、成就了文字。她用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用浑然天成的笔触不停地写啊写,写她的外婆、她的妈妈,写她家的牛、狗和猫,写她身边的牧民。因为她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又被称作“野生作家”。她用清澈透明的文字,讲她的妈妈做小百货生意,讲她88岁的外婆劈柴,讲她家爱流眼泪撒娇的宠物牛以及性格各异的猫咪……李娟平静而快乐地讲述荒野生活里的每一件细小的事,经过她手里笔的涂抹,苦难都呈现出明亮的色彩。
李娟说:“有个文学社提前给我了一万元钱,让我写牧民。”于是,她冒着极度严寒和牧民一起背雪、放羊。在李娟的笔下,那些被痛苦不堪的寒冷包裹的人、羊、狗和猫都生趣满满,让人忍俊不禁,哪里还有艰苦的影子?李娟的纪实长篇散文力作《冬牧场》获得了人民文学奖。
李娟的伯乐、新疆作家刘亮程说:“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才能写出这般鲜活的文字。”世界很大,人很小,广阔的大自然能给予我们的是苦难还是快乐?愿李娟的文字都能流进我们的心中,为生活增添更加明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