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让创新成为习惯 走进东风零部件集团刃量具分公司海刚创新工作室

2022-04-13 11:42:18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海刚在进行产品检测 陈吉荣/摄

■海刚对员工进行手指口述现场培训 陈吉荣/摄

■工作室成员研讨改善课题 陈吉荣/摄

■海刚创新工作室团队 陈吉荣/摄

■记者 陈吉荣 通讯员 陈敏捷

走进东风零部件集团刃量具分公司海刚创新工作室,“创新引领”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刃量具分公司海刚创新工作室初创于2018年8月,2020年9月由原东风装备公司授牌,以东风公司劳模海刚姓名正式命名为海刚创新工作室。几年来,海刚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广大员工改善和创新活力,不断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成为引导刃量具分公司创新工作的新引擎。据统计,自成立以来,创新工作室共完成创新改善课题74项,累计创效1854.88万元。

巧施改善 报废砂轮“再上岗”

“海刚班长,我想跟你反映个情况。”一天,创新工作室成员陈永红手持成型磨齿机报废拆下的砂轮找到海刚,反映工厂里很多按标准报废的砂轮,剩余尺寸还较大就不再使用的问题。“这些砂轮还没有用到极限,还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能否再利用?”陈永红问。

海刚陷入沉思:有没有什么法子,能让已报废的砂轮得以再利用呢?

很快,围绕“如何将大尺寸报废砂轮再利用”这个议题,海刚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一支行动小分队,积极寻找方法。

到了2021年7月,工厂引进了一台新的成型磨齿机,机器安装调试完成后,需要订购砂轮。在创新工作室召开的一次工作研讨会上,有成员大胆提出:“新成型磨齿机使用的砂轮就这样报废,太浪费了,能不能在其他设备上试试再利用?”

海刚认真想了想:“我记得有台旧的成型磨齿机,可以把报废的砂轮用来试用一下。”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说干就干,大家一起动手,把老设备上的砂轮拆了下来,与新的成型磨齿机报废的砂轮做对比,发现这款砂轮内孔比老设备所匹配的砂轮内孔大5毫米。“没关系,我们今年新引进了3D打印机,自己动手打印一个过渡垫圈,就能解决砂轮孔不一致的问题。”海刚建议。

大家积极配合,运用3D打印机打印的过渡垫圈,完美解决了两款砂轮内孔差异带来的安装难题,完成产品加工品质验证后,最终确认品质全部合格。从方案制定到结果验证,一个月的时间,老设备上的砂轮实现了在新设备上的再使用。

“这项改善,每个月可以为我们节省工磨具费用4000元。”海刚介绍,改善虽小,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砂轮的价值。他带着记者来到一张摆满工具的桌子前,“这里是台虎钳、3D打印机、钻床、磨削设备等。”海刚一一介绍道,这些工具将帮助我们自主实施改善,对多数已报废的大尺寸砂轮实现再利用,让它们再“上岗”。

合力攻关

“洋设备”发挥高效能

2020年,刃量具分公司根据生产需要,从意大利引进了一台磨齿机。这台设备可以实现磨齿高精度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

按照设备安装调试要求,需要厂商从意大利安排人员进行现场服务,但受制于当时疫情防控要求,厂商工作人员不能来到生产现场。

“这让我们的生产陷入了被动。”齿轮作业部部长张克旭说,由于设备无法得到专业的安装调试,在自行进行试装后一直存在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眼看着昂贵的设备放在那里,产出不高,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海刚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心里很着急。

“特殊时期,我们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改善,解决这个难题。”海刚向大家提议。

改善提议发出后,多名成员报名加入攻关小组。一方面,海刚积极与意大利厂商进行沟通,获得解决问题的专业意见;另一方面,团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次沟通,团队决定对标KAPP磨齿机,对新设备磨削工艺参数、砂轮等进行试验验证,并获得了厂商的同意和授权。

大家集思广益,设计试验方法,一组一组参数反复验证,终于寻找到最优参数,全体成员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可在即将进行大批量生产时,新问题又出现了,加工产品出现磨削烧伤。怎么办?是恢复以前的低效生产还是继续改善,艰难的选择摆在团队眼前。

海刚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努力肯定有收获,我们把改善持续做下去,就不信不能提升效率。”大家沉下心来,再次向难题发起“进攻”。

此后,他们针对砂轮、磨削冷却、工装等可能导致磨削烧伤的因素一一进行改善验证,经历20余项相关验证、测试后,团队实现了磨齿机班产量提升75%的挑战目标,仅在2021年5月至11月期间,就实现改善收益60.8万元。

“你们的改善真的很了不起。”当海刚把优化后的磨削参数告知意大利厂商,远在海外的厂商感到不可思议,并对创新工作室的工作成绩发出赞叹。

海刚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的这项改善,已经被厂商运用到他们的设备标准配置中。”

聚力创新

比学赶超当先锋

“昨天发在群里的目标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改善目标是三个,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尽量把我们班组的改善目标完成。”班前会上,KAPP班班长张玲结对大家说。

“我们现在开展了‘5+1+1’课堂(每周培训5天,每次培训一小时,每周进行一次考核),进行改善培训,还以班前会的形式,组织员工进行改善学习,引导每一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创新工作室创建推进人侯文钊告诉记者。

为提升员工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海刚创新工作室为员工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培训课件,包括QC手法、五个WHY、提案改善制度等改善相关课件,为员工搭建学习平台的同时还建立了课题发表、交流共享、表彰奖励等机制,不断提升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是这种良性循环的创新改善机制,推动广大员工积极改善,解决了车间的各种问题,为工厂生产经营目标提供了支撑。

“‘5+1+1’课堂为员工提供了学习平台,更加适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未来,创新工作室会带动更多基层员工,引导员工建立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品质作为重点改善方向,保持工作室的目标与工厂目标高度契合。”侯文钊说。

据了解,仅2021年,海刚创新工作室共开展“5+1+1”课堂培训86次,培训员工24人,其中6人通过竞聘走上班组管理岗位。如今,刃量具分公司工厂内部学习氛围浓厚,参与“5+1+1”课堂培训已经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无创新 不工作”越发成为员工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