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擎神探”郭晓明
微米不差,塑造匠心品质;极致追求,铸就可靠口碑。他,为龙擎代言,为工匠扬名。他是龙擎“神探”——郭晓明。
“我的任务就是为商用车自主发动机的成功投产保驾护航。”从自主研发东风商用车发动机DDi75,到全新一代国六重型柴油机DDi13上市,郭晓明见证了龙擎系列发动机从研发到试装再到成功上市的全过程。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作为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发动机试验主任技师,郭晓明始终坚守在商用车自主发动机开发试验的一线。他是一丝不苟的技术能手,是“火眼金睛”的龙擎“神探”,是自主商用车品牌向上的追梦者。 三十年来,郭晓明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公司级技术能手和专家荣誉称号,申请获得专利及专有技术8项,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节省试验费用近两千万元。
“绝对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出生于车城十堰,从小耳濡目染受父母影响,“东风二代”郭晓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汽车专业。1993年,年轻的郭晓明从学校毕业,一脚踏入了东风公司技术中心的大门。
今天,相比二十岁时的青春洋溢,五十岁的郭晓明眼角已有了岁月细细的痕迹。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发动机运作时的感觉,他记忆犹新,那是一种“既新鲜又紧张”的体验。“在学校,我们都知道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是车辆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见到实物还是很震撼——发动机启动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像海浪一样吞没我们,一分钟最高能达到2000多转,能量就这样具现化在眼前。”
作为动力总成产品投产的最后一道关口,发动机试验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好坏。为了打造产品的领先优势,需要在试验过程中反复验证新产品性能和新技术的适用性,其中涉及到材料学、力学、电工学、环境科学等一系列复杂的知识,对从业者素质要求极高。
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善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郭晓明说,光是从学徒“毕业”,自己就用了至少十年。
入行的头几年,郭晓明忙着在柴油发动机拆装工艺、小车拆装准备和台架试验等岗位上轮换学习。
“一个岗位一干就是几年,直到学会、学透为止。”他说,“有些岗位看起来很简单,比如小车拆装准备工作,需要把发动机安装在测试小车上,接好所有的管路、传感器,再推到试验间进行试验运行。但由于零件多、任务杂,并且途中需要来回更换样品部件,其实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责任心和定力。”
定力,是郭晓明从师父史美峰身上学到的第一个优点,也是他教导徒弟张涛的第一件事。在郭晓明看来,定力,既是不慌不忙、专心致志的做事态度,也是一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水到渠成。
2005年,郭晓明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在一周之内独立完成TU3AF发动机的试验搭建工作。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也是对多年学习工作的“成果检验”。
时间紧、任务重,郭晓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那时候比较年轻,从早到晚都泡在工作间里,有时候干得太晚,干脆就睡在单位,第二天继续干。”凭着这股韧性和冲劲,他在时间节点内顺利完成工作,其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获得了领导同事的一致认可。
随着国家排放法规的更新,发动机研发手段和试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从国三排放标准到国五排放标准实行时期,四气门、高压共轨、电控喷油器、ECU、SCR等技术代替了以往机械油泵、喷油器等传统技术;国六排放标准出台后,DPF再生控制系统、OBD系统等后处理技术控制更为复杂,国六发动机开发试验的任务量及技术难度也随之成倍增加。
面对繁复的新知识、新技术,郭晓明越学越深、越战越勇。他最喜欢在工作中验证自己的技术水平,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12年,郭晓明成为“东风公司级专家”,2018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同年“郭晓明湖北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2020年获得“武汉首席技师”荣誉称号,2022年获得“湖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一份份荣誉见证了郭晓明的成长。从第一次看到发动机会紧张到发抖的学徒“小白”,到胸有成竹的技术能手,郭晓明深耕岗位一线,掌握了极强的动手能力,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以学无止境的心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每一个难题。
“技能工人绝对不能对一时的成绩感到自满,绝对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只有多钻研、善探索,技术能力才能持续提升。”郭晓明说。
“自主发动机成功点火的时候,是最自豪的时刻”
2008年底,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武汉站点正式筹建,带着做好东风商用车发动机自主研发工作的使命感,郭晓明主动报名参加了发动机试验领域的建设工作。
从发动机试验大楼的建设到试验室相关设备的选取,从班组团队的组建再到技术人员的管理,郭晓明都参与其中。
2009年,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武汉站点成功揭牌,郭晓明立刻投身龙擎系列发动机产品的试验开发工作之中。
一次台架试验中,DDi75发动机出现了机油与水混合的情况,这说明发动机内部有漏油点。由于发动机内部构造复杂,很难判断漏油点在哪儿。思考半刻后,郭晓明与团队成员拆掉了发动机油底壳,并在管道上方放置灌满水的漏斗。“我就趴在发动机底下,目不转睛地望着水流方向,很快就找到了漏油点。”郭晓明说。
2014年11月,DDi75发动机即将投产,投产前,100台发动机要进行装车准备,郭晓明收到了样机的一致性试验任务。这是对装车前发动机的最后一道检验,关系着产品的品质和口碑,郭晓明十分重视。试验过程中,样机出现了柴油渗漏、油水混合等情况。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郭晓明迅速准确地找到问题原因,并带领新员工周子煦、丁澳嵘按时完成了试验项目。
“老郭经验丰富、心细如发,什么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郭晓明的同事徐惠说,“有一次起动机无法和台架进行连接,他围着台架左转转、右转转,一下就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新起动机的接口有问题,于是我们一起改进了接口,试验得以顺利推进。” 历经国四、国五、国六等阶段,从东风公司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商用车发动机DDi47,再到全新一代国六重型柴油机DDi13上市,东风商用车龙擎系列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小批量到大批量,从单一机型到多机型快速迭代升级,从控制系统应用软件自主研发到软硬件全部国产化自主可控,满足了东风商用车全平台不同车型发动机控制需求。
“让我感到工作最有意义的时刻,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发动机成功点火的时候。”郭晓明说。
2010年,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独立自主开发最新国四排放标准发动机DDi75,点火仪式安排在武汉站点,这一任务交到了郭晓明手中。
新机型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新技术、新结构,而试验室原有工装、支撑及外部连接件均无法满足试验连接准备要求。在不对现有设备进行较大改动的前提下,郭晓明带领骨干员工组成攻关团队,研究样机接口图纸,并与研发项目组积极沟通,最终依据产品设计图制作出“发动机对中装置”,提前3天完成了点火准备工作。
点火仪式那天,大家翘首以盼。发动机成功点火那一刻,大家欢欣鼓舞。
这一刻,郭晓明感到无比自豪:“自主研发是不断学习借鉴,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一个成熟的产品也必须经历反复打磨。一方面,试验开发过程是充满挑战的,随时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过程又是重复而枯燥的,需要恒心和毅力坚持下去。这期间,助力自主品牌向上的念头一直支撑着我们,当发动机成功点火的时候,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坚定自主研发的信心和决心,郭晓明面对工作始终冲锋在前,攻坚克难。2014年,郭晓明及团队搭建了发动机尿素结晶试验台,为龙擎系列产品高质量投放市场奠定基础。2016年,郭晓明团队攻破行业难题——曲轴法兰径向跳动量动态测量,不仅为解决发动机曲轴后油封漏油故障提供技术支持,还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
如今,在商用车领域,龙擎DDi全系列发动机和DT/DA变速箱已在东风天龙KX、KL以及天锦KR等全平台投入使用,实现了从重点市场到全国市场的覆盖。
提到商用车发动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郭晓明侃侃而谈:“新能源技术肯定是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我们已经对天然气、氨氢、混合动力发动机等新能源产品进行了研发和布局,试验工作也随之如火如荼开展。面对未来的挑战,东风商用车一定可以掌握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技术引领市场,为客户带来更美好的汽车生活。”
“在工作中不断找到新方法是创新的起点”
郭晓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名为《方法总比问题多》的书。这是郭晓明的工作信条——方法总比问题多。
“工作本身是重复的。克服乏味感,在工作中不断找到新方法,这是创新的起点。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只要能解决掉,这就是创新;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这就是创新。”郭晓明说。
创新是打破惯性思维,不受束缚。
2013年,郭晓明和同事发现发动机与中冷器之间的管路连接存在拆卸障碍。一直以来,这段管路都是通过法兰和比例阀两端进行连接,这就导致拆卸时要同时拆掉两端法兰和比例阀,大大增加了人力和工作时间。
从问题的源头出发,郭晓明打破惯性思维,试着去反推:如果不拆两端的法兰和比例阀,管路应该从哪里走?答案出来了,只需要在发动机中间增加一段可拆卸的短管,就可以避免拆卸两端的零件,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创新是经验与灵感碰撞的火花。
发动机台架试验中,后处理系统安装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后处理,就是有效控制柴油发动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颗粒排放,并对排出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氢化物进行还原处理,从而达到净化尾气,满足排放法规标准的效果。
郭晓明告诉记者,后处理系统安装准备需要将尿素箱、线束等零部件分别放置在试验间地面再连接,由于后处理系统体积大、重量大(约140kg),工作温度高,换装操作复杂,每次后处理系统安装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不仅拆装费劲,运输也很费劲,特别是我们的试验间通道狭窄,现有的集成小车根本无法运输进来,只能靠两三个人去抬。”
解决后处理系统运输问题成为郭晓明团队的任务。看遍了国内外的集成小车,没有一辆是符合现有条件的,郭晓明有些头疼。他召集“郭晓明大师工作室”的骨干成员,组织开展创新沙龙活动,请大家集思广益,攻克难题。
“这个问题其实解决得很快。”郭晓明说,“大家聚在一起‘头脑风暴’,然后就立刻赶去整车试验停车场观察。观察过程中我们突然发现叉车运输是完全不受宽窄限制的,于是灵机一动,把后处理集成小车做成叉车的形状,最终把宽度定在了0.6米。”
新的小车能在仅有0.9米宽的空间内自由移动,比现有的进口小车更轻巧,能适应目前市场上所有结构的后处理、尿素罐的集成安装调整,性价比也更高,只需要手推进出试验室,就能提升60%的换装效率,大幅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2022年,这一成果累计节约成本383.4万元,获得当年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优秀技术创新奖,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无论是打破惯性思维的小改善,还是灵机一动下的小发明,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郭晓明说,创新思维源于对工作的不断总结。
“我师父平时最爱强调‘做好工作总结’。”郭晓明的徒弟张涛说。
有一次,张涛在微信工作群里做完总结,却忘了在手册上记录下来,郭晓明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他。张涛有些不服气,郭晓明认真解释道,做好工作记录和总结首先是遵守规章制度,让接班的同事知道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其次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工作总结和记录让你的成长有迹可循,慢慢地,你就会形成流畅的工作思路。
听到师父的话,张涛有些脸红,他想起了郭晓明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也想起了师父工作手册上那工工整整的字迹。从那以后,张涛也养成了做好记录、认真总结的习惯,这让他在工作中进步飞快,收获了20多项创新成果。
2018年,郭晓明成为“郭晓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自2019年以来,“郭晓明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1项、专有技术6项、创新成果16项,打造了一支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