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当前位置: 首页»东风先模»东风工匠»正文

​​​【东风工匠】“钣金妙手”杨祉刚

2021-04-14 11:52:34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一对火眼金睛,锁定缺陷位置;一双灵巧妙手,还原车身真容。他,执一颗匠心,铸一份梦想。】

不停地学、不断地练,成就过硬焊接技术 记者 吴杨/摄

钣金工具在现场有效降低员工劳动强度 记者 徐新元/摄

手持钣金锤进行缺陷修复 记者 徐新元/摄

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倾囊相授,是杨祉刚的技能传承“准则” 记者 吴杨/摄

在劳模工作室交流经验 记者 吴杨/摄

关注关键细节,保证车身质量 记者 徐新元/摄

(记者 薛星兵)戴着帆布手套的指尖来回滑过镀锌的车体,感知需要修复的细微之处,做上标记,一手垫在背面,一手持钣金锤轻轻敲击,钣金锉与车体呈30度角轻轻锉动……工作中的杨祉刚,专注得令人不忍打扰。

从2003年到2021年,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杨祉刚从青年走到中年,也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东风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

把干好工作作为最大的满足,把技能兴企、技能报国作为心中的“星辰大海”,“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一线职工”的杨祉刚,用最宝贵的人生年华,诠释了“越努力越幸运,越奋斗越幸福”的真谛。

从“门外汉”到冠军

“不停地学、不断地练,永不满足,就是掌握技能的‘捷径’”

2003年,当杨祉刚以一名农民工的身份进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时,对于将要从事的工作,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

此前,他种过地、当过兵、打过工,年纪不大却已“尝尽人生百味”。

“小时候在家里,看到有一门手艺的人,往往生活得好一些。”杨祉刚说,长大后的亲身经历也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技多不压身。

学一门技艺,改善生活境况,这是青年杨祉刚最朴实的梦想。

杨祉刚被分配到焊装分厂,从事汽车焊接工作(悬点焊)。短期培训后,就上流水线了。

“一天要焊几百个零件,每个零件有25个焊点。”杨祉刚说,每天下了班,手都是肿的。

身体的劳累可以克服,而业务不熟练、跟不上进度,尤其让杨祉刚难受。

除了向师傅虚心请教,他利用休息时间查看现场工艺卡,与同事交流心得,晚上回家后就空手比划操作要领,一遍、两遍、三遍……杨祉刚很快能轻松自如地操作焊钳。

熟练掌握悬点焊的技巧后,杨祉刚把目光瞄向了更有技术含量的气体保护焊。

气体保护焊在当时的工厂是个名副其实的苦差事,烟尘大,飞溅的火花和弧光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没有专门的时间进行练习,杨祉刚干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到气体保护焊的工位旁边,观察老师傅们的操作,利用休息时间和报废的钢板进行练习。

“看别人操作很简单。我上去焊,不是焊偏了,就是焊破了。”学技能遇到困难,杨祉刚笃定一点:只要能吃苦,再难的技术也能学会。

找来几千片废旧钢板,每天生产结束后,别人休息了,杨祉刚就练习焊接技术。尽管手头并不宽裕,他还是咬牙买了一台电脑,学习各类软件操作,从网上学习焊接技巧。

眼睛一次次被灼伤,肿得像个桃子,早上起床见光就痛,脸上的皮肤掉了一层又一层。渐渐地,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焊工。

对技术,杨祉刚有着异于常人的追求。

“当工人,就应该认认真真把活干好。我想尽可能地达到完美。”有段时间,为了使焊枪拿得更稳,杨祉刚经常在走路时练习如何控制气息。“气息越均匀,焊接动作才会更稳当,一气呵成。”

日积月累,靠着这样的苦练,杨祉刚进步得越来越快——2007年、2008年,杨祉刚连续两届摘得神龙公司MAG焊(气体保护焊)比武冠军。

“他比别人看得多,想得多,学得多,付出得多。他的焊缝看起来就赏心悦目,不服不行。”说起杨祉刚,神龙公司武汉工厂焊装操作工辛福超很是佩服。

让辛福超印象深刻的是,杨祉刚的工位上总是“锃亮锃亮的”。

“以前车间生产产生的粉尘多,一天下来,设备上都是灰蒙蒙的。而杨祉刚的工位是最干净的。”辛福超说,生产中有10分钟间隙,别人休息了,杨祉刚还总在工位上这里看看,那里擦擦。

2009年,已经成为工厂焊工“大拿”的杨祉刚,又开始学习钣金返修。从学到干,短短半年时间,他就在神龙公司举办的钣金技能比武中闯进了决赛。

“用手艺说话”的人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把工作干好就是最大的满足”

到目前为止,钣金技能仍然无法用机械工艺替代,它更多依赖技术工人的手感,得会摸、会看、会修。车体上的凹坑、包块、毛刺或者变形部位,即使带着厚实的帆布手套也能马上摸出来,要凭肉眼第一时间找准需要返修的缺陷点位置,将其完美校正复原成初始状态。

相比在工位上的灵活自如,杨祉刚的言语朴实得略显“笨拙”。但只要谈的是工作,他的眼里就会发光。

“带着帆布手套可以放大我们指尖的感觉,要在车身上来来回回,里里外外地摸。”仿佛面对的是自己的徒弟,杨祉刚认真向我们介绍钣金工艺的流程和诀窍,“发现缺陷后,首先要判断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用什么方法来修,从哪个地方下手最好,制定一个返修的方案,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流程,每个步骤要按顺序完成。步骤搞反了、漏掉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从进厂至今,杨祉刚干过多个岗位,每次都能迅速成为技术标杆;无论换多少工种,杨祉刚总是岗位上最勤劳的那一个。这些年来,从他手中下线的神龙轿车多达10万余台,在他参与的焊接与钣金方面,几乎从无返工。

“作为一名工人,把工作干好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的满足。”杨祉刚说。

在杨祉刚看来,钣金工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为汽车质量,尤其是外观的质量把关;其二是利用自己的技术,修复汽车缺陷,为企业减少损失。

而一个优秀的钣金工,要以最快的速度,修复别人不能修复的缺陷,要将汽车以完美状态交给客户。

有一次,工厂有14台车身零件开裂,修复难度极大,如果报废,至少造成十多万元的损失。车间领导思来想去,把任务交给了杨祉刚。

接下任务,杨祉刚细细琢磨,决定以点焊和跳焊的方式进行修复,设定好电流参数,凭借过硬的技术,将缺陷点高质量修复。“14台车花了整整一天,非常累。但完成修复的那种成就感也特别让人满足。别人干不了的我能干,这就是我们技术工人的价值。”

“我们制造的是汽车,质量就是生命。一定要对客户负责。”杨祉刚说。

2011年4月,武汉一厂涂装分厂反馈信息,某款车型的行李箱有凹坑缺陷。作为上游工序的代表,杨祉刚第一时间赶到涂装分厂了解情况。费了好大劲才把凹坑修整好的涂装分厂油漆返修工无奈地说:“这种缺陷如果是客户发现的,就是对咱品牌的一种伤害,希望你们不要再放过类似问题。”

对方没有苛责,但杨祉刚却把“客户”两个字记在了心里。返回焊装分厂,他迅速找出问题点所在的工位,一路追查,最后发现折边机的胎膜上有划痕,用手一摸,造成缺陷的是一个细微的毛刺。

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杨祉刚主动要求在班组例会上分享心得:“大家要把客户记在心里,买我们汽车的车主是客户,下一道工序同样是客户。绝不能让质量缺陷从我们手上流出去。”

“任何一项技能都是没有顶点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技能达到更高水平。”成为钣金返修骨干后,为了提高技能水平,杨祉刚又到武汉交通学校进行深造,还拜一汽大众的“钣金大王”王洪军为师。

“就算成为全国劳模了,他还在坚持利用休息时间提升技能。”杨祉刚对技艺的追求,让同事李俊逸叹服。

爱琢磨的“俏师傅”

“技术改善技术创新,一线工人大有可为”

“在生产工艺尤其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创新方面,一线工人必须要参与。”杨祉刚说,“工具是给工人使用的,工人是最熟悉设备的,任何工具或设备,首先要让员工用得习惯,用起来顺手。”

在生产一线技术创新方面,杨祉刚拥有毋庸置疑的发言权。

2017年,神龙公司启用了“杨祉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一个以杨祉刚为领军人物,集员工技能培训与现场改进改善、创新创效、质量攻关于一体的团队。

走进创新工作室,各种不同形状的挑勾引人瞩目:C形、I形、J形、S形,C形中又分大、中、小型号。“这些都是我自制的钣金工具。”杨祉刚介绍。原来,杨祉刚发现汽车挡风玻璃前立柱边角处易出现凹坑变形,返修时需两人合作,费时误工。“能否做一个更好用的挑勾?”他开动脑筋,费时一个多月做了个C形挑勾,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不同部位的维修,他一共做了十几把不同类型的挑勾,修复后的车身平整度达到不施涂原子灰的要求。

多年来,结合自己和工友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杨祉刚研制了多种钣金返修工具,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缺陷返修,使工作效率提升了20%,返修合格率达到100%。他编写的《白车身钣金返修工作法》,成为神龙公司钣金返修培训教材。

“杨祉刚爱琢磨。他做焊工时,把自己关于焊钳的使用经验和心得写下来,成了我们公司的培训教材。”辛福超说,按照杨祉刚编写的教材练习,新员工很快就能上手,操作起来轻松,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提高了。

一次工作中,杨祉刚发现很多返修的车身上变形非常类似。他一道道工序追根溯源,发现是侧围上一个夹具的护板破了。

这是供应商提供的一种护板,长期使用破损后导致焊钳磕碰零件造成变形。让供应商重新做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势必严重影响生产。杨祉刚一想,“这个护板的形状跟我们冲压车间冲出来的一种零件形面一模一样,冲压车间有很多这种报废的金属零件,加工成护板,肯定耐磨又好用。”

他把这个想法跟工艺部人员讨论,大家一致认同。不到一个星期,杨祉刚和同事们就把护板做了出来,既节省了时间,保障了生产,又给公司节省了不少成本。

“杨祉刚做事细致,各项工种水平都高,又任劳任怨,本分做人,和他一起工作是很愉快的事。”神龙公司焊装分厂几何尺寸维护室经理、杨祉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杨军龙说,杨祉刚从一个农民工走到今天,每一点成绩都来自他脚踏实地的付出,让人心服口服。

对杨祉刚的“爱琢磨”,杨军龙也印象深刻。有一次,杨祉刚作为东风公司一项技能竞赛的评委,看到兄弟单位精良的培训设备,顿时大为羡慕。该设备从外采购成本很高,杨祉刚回到工厂,立即召集技能人才,利用业余时间一起攻关,成功制作出同样功用的设备。

杨祉刚认为,一线产业工人其实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在生产过程中,面对产量、质量和安全问题时,生产方法的调整、设备的制造改善等都是创新。“工人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只要想做、努力去做,每个人都可以有创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工匠。”

近五年来,杨祉刚共完成改善课题549项,创效1350万元,完成重点技能攻关课题62项,创效109万元。

他眼里有星辰大海

“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技术工人可以撑起半边天”

“我想做个手艺好、人品好的好工匠,想让工匠精神成为更多一线工人向往的精神追求。”走过不平凡的成长道路,杨祉刚有了更高远的梦想。

杨祉刚认为,“工匠精神”有创新和传承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工匠要有精益求精、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另一方面,工匠也要做好技术和精神的传承,为更多员工做榜样,让更多员工成为“大国工匠”。

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在生产线上工作之余,杨祉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上。

2015以来,杨祉刚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对员工进行各类专业培训超三百次。2018年,经过劳模工作室的培训,神龙公司3名青年员工通过层层选拔,顺利参加了湖北省组织的机动车检验工(车身修理)项目的技能竞赛,并以第四名和第六名成绩成功晋级参加全国“振兴杯”机动车检验工(车身修理)项目总决赛。3人参加东风公司机动车检验工(车身修理)项目技能竞赛,一人获第四名,一人获第六名。4人参加全国“五羊杯”机动车检验工(车身修理)技能竞赛,一人获三等奖,三人获优秀奖。在神龙公司车身修理项目技能竞赛前八名中,杨祉刚劳模工作室培养的员工占据七席。

“技能传承要做到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倾囊相授。教徒弟‘留一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杨祉刚笑着说,“企业永远需要高技能的人才。神龙公司、东风公司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把自己的技能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8岁的钣金工史莹是杨祉刚的得意弟子,已经在全国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他对杨祉刚的精益求精印象深刻,“一个缺陷,可能有人觉得修复得差不多了。但在杨师傅这里,没有‘差不多’这个标准。他一定要修到完全满意为止。”

焊装工金方也是杨祉刚的徒弟,被派遣到十堰工作的他每逢回到武汉,总要到师傅家去窜窜门。“业务上遇到问题,师傅总是讲得明明白白。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要力所能及,师傅也从不推辞。”

而令徒弟们满意的“杨师傅”,在快速变革的时代里,正感到满满的危机感。

“科技发展真快,隔那么几个月、甚至几天,就会有新生事物出来。不学习的话,根本搞不懂。”杨祉刚从来没有“吃老本”的习惯,危机感只会促使他更快地学习。

“学习技能永远没有终点,总是有需要提高、需要创新的地方。”杨祉刚说,对于工人来说,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

在持续提高现有技能的同时,杨祉刚也计划再学一些新技术,夹具调整就是他比较看好的方向。他坚信,不管科技如何进步,只要保持学习,技术工人总能跑在时代前面,无可替代。

“近些年来,国家对技能工人越发重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技术工人也可以撑起半边天。”杨祉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