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党建带工建»正文

​​【马灯精神今日谈】马灯耀征程 赤忱报家国

2021-09-23 11:43:45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杨树忠讲述二汽车身厂建厂故事

(记者 高雅 邱锦 特约记者 郭飞)前不久,89岁的退休干部杨树忠收看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第64集——由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讲述的《照亮东风汽车的马灯》,感慨丛生。“马灯精神是东风创业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见证,它代表的是面对困难要争着抢着上,决不是等靠要。”杨树忠说。

时光仿佛回到54年前——1967年4月的一天,杨树忠等6人手举毛主席画像,肩挑行李,手提马灯,徒步走进镜潭沟安家建厂,镜潭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道宗、大队长曾福贵带领社员30余名迎出三里地热情迎接工人进沟。在这里,东风商用车车身厂(原二汽车身厂)正式开工建设。

近日,杨树忠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手提马灯,一生扎进山沟沟

“车进不去,我们的脚能走进去。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更没有通不了的路。”杨树忠说,建设者们凭借着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满腔报国理想走进了这条山沟,也把一生扎进了这条山沟。

上世纪五十年代,“备战”背景下筹建的二汽选址地向西部迁移。二汽的建设者们背井离乡,跋涉千山万水,在鄂西北深山中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建设历史。

1965年12月,包括二汽车身厂在内的二汽冲压片筹建组工作启动。在工厂布局方面,以“靠山、分散、隐蔽”为选址指导,原则上要求一个厂一个沟,并且力争少占农田,生活设施尽量上山。

与此同时,远在长春,二汽车身厂的筹建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展开——负责包建二汽车身厂的一汽车身厂抽调了一批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在工厂设计、产品设计试制以及勘测选厂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卓有成效的筹建工作。杨树忠就是当时负责二汽车身厂筹建的干部之一,曾在一汽担任车身厂冲压车间主任。

1966年10月,二汽总体布置现场会在湖北均县老营召开。会议中,明确二汽车身厂筹建组,明确车身厂厂址在位于总厂(张湾)南偏西约20度4公里处的镜潭沟内。厂址东面与二汽总装厂、车架厂,西面与设备修造厂分别隔山相邻,东北方向是冲模厂和底盘零件厂,沟口外是配套处。同年11月,车身厂工厂设计纲要第一版制定。

杨树忠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带队走进镜潭沟那天,自己手里提的是一盏马灯。“很多老百姓点的是煤油灯,遇到风容易熄灭,我们的马灯在当时是非常实用的‘宝贝’。”杨树忠回忆说。

当时的十堰,真正能够通车的道路极少,缺少建设的基本条件。杨树忠回想起第一次见到镜潭沟的样子——这是一条真正的“河沟”,一条溪流蜿蜒贯穿全沟,源头在牛头山脚下大坡处,沿山坳沟谷而下。

此时,车身厂开始了建厂初期的“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平地)工作,并在当地招了100多个农民支援搞起了基础建设。在缺少重型设备的条件下做基础建设,难度远超大家的想象。“我们在山岩壁上凿洞,自己制作炸药,把沟里的路铺平;从牛头山上砍下大树,做成电线杆,安装变压器。”杨树忠回忆道。

当年,车身厂的建设者们与当地农户培养了深厚的情谊。刚进入沟里,建设者们没有宿舍住,农民们都热情地腾出自己的房屋。不少农民在农闲时积极帮助修路平地,主动贡献木材帮助盖芦席棚,为工人们做饭等等,为二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杨树忠介绍,在1969年之前,车身厂的很多基础建设工作是为大批职工陆续进厂做准备,由于二汽建设总指挥部制定了“先前方后后方,先工业后民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因此迎接大批职工进沟不可能盖正式宿舍,只能盖芦席棚等简易住房。在镜潭大队农民的支援下,先后盖起了芦席棚食堂、芦席竹木泥四结合的临时住房和临时机加车间共约3000平方米,还沿河沟修了一条“水上公路”,挖了一口深8米直径4米的水井,架设了1500米电线。

随着车身厂建设的推进,陆续还有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三方面的骨干陆续调入,有力推动了二汽车身厂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除了从事二汽车身厂工厂设计和产品设计的人员几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筹建工作之外,一机部华中勘测大队、铁道部第二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单位也从1966年春开始,在建设现场紧张地进行实地勘测、工厂土建设计和铁路设计,为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建设做准备。

点亮马灯,毕生奋斗报家国

这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在无数个没有通电的夜晚,车身厂建设者点着马灯进行勘察设计。遇到下雨天,河沟里的水位上涨起来,人只能站在水里,铺开木板搞设计。

1968年,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方针十四条》和第一版二汽车身厂工厂设计纲要的指导下,车身厂开始了工厂设计工作。同年,车身产品设计、试验试制、定型工作相继开展。

当时,二汽确立的工艺设备选型的指导思想是:用聚宝的方法把一汽和其他厂已出现的赶超成果和先进技术,经过试验集中移植到二汽来,设备采用“四化”“八字”设备(“四化”即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自动化,“八字”即简易、高效、专用、组合)。

在产品主次安排上,先军后民,以军带民,适应备战需要。为了抢时间加快建设速度,工厂设计工作和产品试制工作大幅度交叉。同时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得筹建人员在进行工厂设计和产品设计时面临较大困难并几经周折。尽管如此,二汽车身厂的筹建人员特别是一批技术骨干,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在长春工厂设计处和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支援协助下,他们进行了工艺设备选型、提供参数、准备订货、配合制造厂家设计试制以及绘制工厂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图等大量技术工作,同时还对四大指标(投资、建筑面积、设备、人员)、厂内运输、经济指标能源消耗、材料消耗进行了较详细的计算或估算。1969年9月,车身厂第二版工厂设计纲要制定。

1969年开始,一批批建设者陆续进入十堰镜潭沟安营扎寨,掀起了车身厂初期建设的高潮。同年8月,二汽两吨半军用越野车定型,试制的两吨半军用越野车获基本肯定之后,二汽车身厂筹建大队开始着手搞工装、冲模、夹具设计。

1970年,车身厂开始平整地坪、建设厂房。在文化大革命影响下,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车身厂老一辈建设者依然拼尽全力,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全部用人工的力量盖楼房,上万人次翻山越岭扛木头回来盖芦席棚,采集搬运地基用的石料,全部用人工的力量拉运大型非标准设备,全厂职工徒步到邓湾码头及供办仓库拉运钢材等等。”杨树忠回忆道。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到1973年上半年,车身厂各生产车间土建安装基本完成。车身厂车间分四大片依次布置,分别是:冲压片,主要负责毛坯材料的供应及各种车身零件的冲压成型生产;焊接装配片,主要负责汽车驾驶室及车头覆盖件的焊接装配;油漆片,主要负责汽车驾驶室及覆盖件的防腐处理和表面涂漆;内饰装配片,主要负责汽车驾驶室的内部装配。

1973年7月,国家提出“二汽要力争实现在1974年内建成两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的建厂目标,二汽临时党委制定了一系列支援保障措施,确保车身厂在一年内形成两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

在二汽总厂领导的正确部署和指挥下,车身厂干部职工努力奋战,到1974年底,完成了全部的产品攻关任务,初步实现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完成设备攻关121台,顺利打通了焊装车间的三条生产线。到1975年6月15日,车身厂实现了两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建成投产的目标。

这也打通了二汽建设的“瓶子口”,1975年7月以后,二汽进入了连续出车投产的新阶段。到1975年底,车身厂在进一步完善两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零合件调试53种,打通生产线8条,设备安装46台,技术革新15项)的同时,生产驾驶室1636辆份,超当年目标136辆份。1978年6月,车身厂形成第二种基本车型──五吨民用载重汽车生产能力,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车身厂热火朝天的建设背后,也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其中,也包括杨树忠1973年8月在抗洪抢救车间设备时腰部扭伤,落下痼疾,坚持在岗位上战斗的故事。杨树忠在后来教育子女时常常说:“建设二汽是党和国家交托给我们的任务,我的目标就是要完成好这个任务。”

1978年,杨树忠从车身厂调入制泵厂,工作直至退休。他时常和子女们提起1965年的那个冬日,在二汽筹备处的第一次誓师大会上,他坐在台下,听到二汽建设的目标是“打好我国汽车工业的翻身大仗,翻什么身?一翻中国汽车产量落后之身,二翻自力更生之身,三翻技术水平落后、工厂生产产品单一之身,四翻布局之身!”后来,这句话成为杨树忠毕生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