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党建带工建»正文

【公司技术中心喜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人才强企 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2021-12-02 11:51:18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公司技术中心对获得“2021年卓越创新贡献奖”的创新团队进行百万元重奖

■记者 高幸 特约记者 高旭


    马赫动力3款发动机C10TD、C15TDR、MHD混动系统获评“中国心”十佳发动机,L4级自动驾驶汽车东风Sharing-VAN成功投放市场,东风自动驾驶领航项目RoboTaxi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示范运行,CMP、DSMA平台产品高质量投放市场,综合3MIS指标达到0.73%,助推东风风神产品品质跻身行业第一阵营……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公司技术中心持续打造高水平研发人才队伍密不可分。

    自2017年第七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公司技术中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按照“揽才、育才、用才”三步走策略,构建起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科技研发人才队伍,打造了马赫动力、自动驾驶、东风氢舟、轮毂电机、自主车机、整车开发等领域的大批高水平研发团队。

    截至目前,公司技术中心自主创新研发人才队伍基本建立,人才总量逐步提升,人才结构日趋完善,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22人,省部级人才称号23人,东风公司一级专家库249人,向东风乘用车、东风越野车等单位输送和支援人才近600人,为东风公司向卓越科技企业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 赋能“五化”发展

    国际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公司技术中心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需要,在研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广泛实践和探索,为东风自主研发事业打造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公司技术中心“五化”人才专项培训班第一批学员,拿到结业证书的那一刻,陈震不禁开始期待后续的进阶培训——这是促进自身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转型的好机会。

    入职7年来,陈震负责过多款车型的项目开发,先后获得过4项专利,以及2次科技进步奖,目前担任公司技术中心乘用车开发中心座椅设计主管工程师。

    “这里有各种自我提升机会。”陈震说,“例如每年一度的科技周‘大咖论坛’,以及日常举办的业务培训、东风微课堂,都是我们开阔眼界、学习知识的好机会。”“五化”人才培训班的顺利结业,让陈震拿到了前沿研发领域的“通行证”。

    与陈震一样,受益于“五化”人才培训班,智能软件中心硬件开发室的工程师侯莹莹重新拾起10年前的专业,从干了7年的传统机械件开发跨入全新自主芯设计领域。侯莹莹表示:“‘五化’培训班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覆盖面,也让我有了选择新专业的机会,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对于未来,我充满憧憬。”

    为助力东风公司向卓越科技企业转型,第七次党代会以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将“五化”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利用休息日时间集中组织开展“软件定义汽车”“新能源三电”“智能驾驶”等培训班,将车联网、智能驾驶等“五化”领域的相关知识收集整理成为学习清单,使员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线上学习和自学。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五化”人才的培养体系逐步确立,包括57门公司技术中心级优质培训课程,38位内部培训师,以及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资源保证体系。所有参与培训的人员都进行了二级评估,共有181人通过培训考核,26人内部转岗至“五化”部门。

    截至2021年,公司技术中心“五化”人才占比提高了8%,为东风公司向“科技企业”加速跃迁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多元激励 打造人才高地

    为研发人才铺路架桥的同时,公司技术中心也在三项制度改革上不断探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属研发人才多元化激励机制的构建。

2017年,经过长达两年的内外部调研,公司技术中心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了商品开发项目激励机制。2018年,“1+1+n”研发人才多元化激励机制在公司技术中心启动试点。其中,两个“1”分别指构建商品开发项目激励机制和构建科研课题股份制激励机制,“n”指构建敏捷性专项+激励机制。

    “2018年至2020年间,我们先后对30个重点项目进行试点激励,包括东风风神全新一代AX7、东风风神E70、奕炫、奕炫GS,以及CMP平台、eCMP平台开发等。”公司技术中心人力资源部副总监宋发宝说,“2021年,结合公司化运营,公司技术中心进一步深化激励机制改革,构建差异化精准激励机制,实现不同业务和不同员工的精准激励。”

    激励机制的改革让广大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主任工程师,积极承担起东风公司级重要项目和课题,推动一大批重要项目实施落地,也锻炼出一批有勇气、有能力、敢担当的骨干人才。

公司技术中心新能源及动力中心副总监周坤、G59项目总师阳凤生等,均在项目中历练成才、贡献突出,逐步走上重要岗位。

    “研发人才多元化激励机制,改变了以往的分配模式和分配结构,实现薪酬能增能减,使同层级职工收入差距达到1-10倍,远高于行业水平。” 在宋发宝看来,激励机制同时构建了崇尚价值创造的奋斗文化,项目负责人必须带领团队攻破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方能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压力的有效传导,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干部人才队伍活力,同时也为有能力、有抱负的年轻人才创造出更多机会。

    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85”后女博士张旎,在技术中心负责动力总成标定工作,也是电控领域最紧缺的专家。工作8年不到,张妮已晋升为副总工程师,同时也入选“1118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同为“85后”博士生的赵春来,在轮毂电机领域表现突出,工作4年即被提为主任工程师。

“三项制度改革的推进,优化了项目研发结构,为优秀人才创造了更多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让大家的辛勤付出有了更为公正的回报,也让研发人才队伍激发出更大活力和创造力。”宋发宝介绍说。


完善体系建设 给人才最好的“舞台”

    企业发展,人才先行。公司技术中心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公司技术中心开展了长青计划、星光计划、青年优+等专项培养,实施“三领(领军、领航、领率)”人才计划,落地“1118”人才工程,开设“十百千”人才、海外人才等专班,培养出了一批跨领域、跨职能、高素质、高潜质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公司技术中心在第七次党代会上提出“1118人才工程”,即培养1名院士、10名行业领军人才、100名行业知名专家,和800名重要骨干。为此,公司技术中心人力资源部主导建立相应的三级人才队伍——领军人才计划、领航人才计划和领率人才计划,旨在打造素质精良的自主研发团队、管理卓越的运营团队和技艺精湛的技能团队,践行人才强企战略,完善“选育用留”人才经营管理体系,筑牢人才高地,实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020年,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实行全覆盖的“聘期考评和职级竞聘”,对人才进行全面能力素质盘点,分层级分领域有序选拔能力强、潜力大的人才进入领军、领航和领率人才计划。经过项目和课题申报及检核,第一批入选人才计划的有624人,其中领军人才计划67人,领航人才计划181人,领率人才计划376人。

    进入“人才库”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宋发宝介绍,首先,研发人才必须带着重要课题或项目进库,任务结束后,必须寻找新的项目和课题,否则,视为自动退库,以此强化人才队伍担当和作为。

    动态管理机制,不仅进一步畅通了人才晋升渠道,让诸多优秀研发人才脱颖而出,在关键岗位上发光发热,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才活力,推动自主事业不断向前。

    为了打破资格限制,畅通人才担当奋斗渠道,让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公司技术中心实施了项目CVE负责制、课题PTO负责制的新运行模式,将CVE设置为车型项目设计目标第一责任人,对车型销量、收入及利润负间接责任;而将PTO设置为专项课题攻关FQCD第一责任人,负责技术课题搭载车型项目。通过聚焦和明确CVE、PTO的职责和分工,打破资格限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到2021年上半年,公司技术中心已公开招聘8名项目平台CVE和5名课题PTO,并与他们签订了岗位聘任合同及岗位目标责任书。

    2021年1月,公司技术中心将部长改为总监,科长改为经理,同时开展干部起立竞聘和公开选拔,进一步落实岗位能上能下,优化了人才晋升比例,其中部分年轻中高端人才脱颖而出,80后高管、85后中管成为主流。

    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让诸多优秀研发人才脱颖而出,也让广大职工有了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舞台,为东风公司自主研发事业不断凝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