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集团要闻»正文

挖掘50年创业故事 展现50年发展成就

2019-07-15 11:12:19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媒体采访支德瑜 记者 刘鸿飞/摄


媒体记者与支德瑜合影 记者 刘鸿飞/摄


媒体采访黄松 记者 王欣然/摄


支德瑜讲述工作经历 记者 刘鸿飞/摄


媒体采访王涛、王建清等 记者 刘鸿飞/摄

在东风公司建设50周年之际,7月9日-12日,湖北日报、湖北广电、长江日报、汽车公社等6家媒体记者走进公司武汉基地、十堰基地、襄阳基地,通过座谈访问、参观交流等方式,聚焦东风改革发展、自主创新成就,开展东风建设50周年采访报道。

1.马灯精神指引东风前行

7月9日、10日,媒体记者一行走进公司技术中心和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采访。公司特聘专家、公司原产品总设计师黄松,公司技术中心智能网联部副部长、80后海归边宁,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电控开发部副部长、80后挂职副中心长张衡接受了媒体采访。他们讲述了在东风奋斗的故事,东风自主创新的成果,马灯精神的传承及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思考等。

“通过对东风老一辈和新一代研发工作者的采访,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东风在马灯精神的指引下,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马灯精神一直在传承,创新精神一直在延续。”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林如峰说。

长江日报记者李金友说,无论是从人才储备,产品迭代,还是技术发展来看,东风建设50年来,一直在传承造好车的精神,承担起了作为央企的顶梁柱责任。

2.“祖国召唤我,我把根扎在这里”

7月11日,媒体记者一行走进公司十堰基地,先后走访公司材料技术专家支德瑜,全国劳模王涛、王建清及他们的徒弟张永星、林亚霖,通过面对面对话采访,了解五十年来公司艰苦奋斗、十堰基地改革发展的历史,挖掘三代东风人传承创业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感人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采访,一方面向读者呈现东风公司的奋斗史和东风精神,另一方面着重向读者呈现出东风公司在当下正在发生的变革以及东风公司所憧憬的未来。” 汽车公社记者徐进凯说。

11日上午,96岁高龄的支德瑜在自家客厅里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老人精神矍铄,侃侃而谈。“二汽是根据备战要求筹建的,所以选址最终定在了十堰这个山沟里,我们要造军车,要造质量过硬的、具有野战性能的军车,大家充满了热情和干劲。”虽然离开工作岗位30多年了,但建设一汽、建设二汽的一幕幕往事依然清晰地保留在他的脑海中,谈到兴奋的时候,支德瑜脱掉外套,只穿单薄的衬衣,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建厂初期的情景。

当记者问“您是怎么想要留在十堰的?”支德瑜哈哈一笑,回答:“祖国召唤我来这里,来的时候就没想过要离开。我的儿女也都留在了十堰,我们把根扎在了这里。”他还介绍,虽然年纪大了,眼花了、耳朵也听不清楚了,但是一直还坚持学习。“最近在学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也想就此做点研究,看东风能在其中做些什么,为国家的‘一带一路’贡献些力量。”支德瑜说。

支德瑜为祖国汽车工业作出的贡献和他身上具有的老一辈汽车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媒体记者们。“十堰是东风的‘根’,今天在这里见到支老,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东风人不断追求创新、不断追求进步的那种精气神,他身上凝聚的精神不仅是东风创业初期所需要的,也是东风当前改革发展所必需的。”李金友说。

3.发扬工匠精神 造高品质东风车

11日下午,媒体记者们来到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王涛班,实地采访了王涛班的发展历程和王涛、王建清、张永星和林亚霖三代师徒工匠精神传承的故事。

“王涛为王涛班留下了什么?”面对这一问题,王建清坚定地回答:“他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和技术,更教会我们做人处事。”他拿出王涛班的相关资料介绍说,在王涛的带领下,多年来王涛班积累、总结了30多册、超过1000万字的汽车装调知识,再通过知识管理,将这些个人的学习、实践经验变成王涛班全体成员乃至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宝贵经验。

记者们也向王涛抛出了问题,“您如何看待在新员工中培养创新精神?”王涛大方回答说:“在这里,我得夸夸我的徒弟王建清,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在王涛班现有的56个成员中,共有5个高级技师、18个技师,占全体成员近一半。”王涛表示,如今在王建清的带领下,王涛班成为了学习力强,用不断学习推进创新的班组。

“王涛班师徒的采访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工匠精神在三代人身上的传承。”湖北日报记者李剑军说,他们身上体现的东风人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品质十分可贵,值得弘扬。在东风实现“三个领先、一个率先”的征程中,这种工匠精神正是东风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