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圆桌讨论实录(摘要)
新能源汽车产品该向何处走
2020年(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分会场 孙丹妮/摄
岚图汽车科技公司CEO兼CTO卢放发言 孙丹妮/摄
(记者 龙霏 整理)最近几年,汽车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大趋势,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着规模,众多一流的车企在丰厚的政府补贴情况下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人们有里程焦虑、充电不方便、二手车不保值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
8月12日下午,在2020年(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分会场之一——电动化板块中,岚图汽车CEO兼CTO卢放、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朱军、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沈晖与新浪汽车总编辑陈瑶,就“新能源汽车产品该向何处走”的议题展开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精彩内容节录。
把剩余里程做准,才能真正解决用户对续航里程的焦虑
主持人陈瑶:特斯拉卖得那么好,但实际上续航里程有比特斯拉更好的,为什么大家不买账?所以我想问各位,续航到底是不是电动车的一个硬伤。
沈晖:特斯拉的用户基本上都有钱有自己的车位,有自己的桩,特斯拉的快充也很完善,买特斯拉的用户不是很在意续航里程。一定要看用户群,如果用户有相对固定车位,可以解决充电的便利性问题,这个时候续航里程400公里就足够了。如果是出租车网约车,续航就很重要。
卢放: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虽然是一项重要指标,但续航不能无限增大,更重要的是把剩余里程做“准”。续航里程目前也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问题。在未来,我们会通过一些算法,告诉我们的用户,真实的剩余里程,做到精准,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的车显示的剩余里程是100公里,如果能做到精准,那么用户就不会那么焦虑。对于岚图来说,要开发一些算法,这个事情我们必须去做,如果不做的话,用户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剩余里程。只有解决了剩余里程精准显示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用户对续航里程的焦虑。
我们的车在未来都是TOC(个人)端,不是作为生产工具卖给一个出行市场,所以对用户来说,一天跑的公里数大概也就是百十来公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平衡电池重量和续航里程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在未来设计当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陈瑶:随着我们的新能源和新造车势力往上走,传统势力也开始进入了这个领域,包括BBA,其实这些车在国内挺贵的,但是它们在欧洲市场卖得还不错。所以我们反向来思考一下,除了配套设施以外,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是跟国外市场也存在很多不同呢?
朱军:我觉得第一个差别是欧洲的补贴普遍比中国高,德国、法国、英国都比较高。第二个差别,他们的燃油价格,也比中国高很多。
古惠南:我认为中国消费者跟国外的消费者用车习惯不一样是肯定的。30年前,我们去法国、德国,到一个城市就在当地租车。但中国人对用车的最重要思维是春节得开车回老家。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开车回家都是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所以不少消费者在购车时主要考虑这车能不能开回老家。
卢放:最近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与户沟通。现在大家对于新品牌的认知和接受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年轻消费者,或者说当前的电动车消费者,他们更开放,他们更希望接纳一些新的品牌,这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初创品牌来说,更是一次机会。
新生事物总会有他们成长的空间、价值和舞台
主持人陈瑶:卢放总,岚图应该是今天现场最年轻的一个品牌,您怎么看?
卢放:岚图是一个崭新的高端新能源电动品牌。2020年新能源车企会不会有一些倒下,或者有一些快倒下了又重新站了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世界就是这样,总有一些先倒下去的,也总有新生事物诞生,这是一个常态,也是一个规律。
在过去的这几年,有一些品牌已经取得了成功。比如说:威马,已经成功地在市场上体现了他们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生事物总会有他们成长的空间、价值和舞台。我倒觉得,中国反而是需要更多的新品牌和新的一些造车观点、团队,来促进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更好发展。
主持人陈瑶:朱总和古总,作为大厂,你们又怎么看待2020年这场格局之战?
古惠南:今年是加速优胜劣汰的一年。虽然大家可能看到很多新势力倒下了,但我认为新能源这个产业现在才刚刚起步。因为从全球视野来看,目前的新能源车每年的产销量才几百万辆,甚至不及一家传统车企的销量。说新能源车刚刚起步,是因为产业链才刚刚开始有竞争力或者说相对成熟,这对产业的推动绝对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在未来的几年,还会有更多新势力出现。
朱军:我觉得汽车工业发展这么多年,起起落落很正常,整体是品牌数在减少,有些公司名字没有去掉,但是已经被收购了,有些已经倒闭了。汽车工业非常讲究规模,电动汽车的规模非常小,所以我觉得不像是一个回合、两个回合的比赛,至少是重量级拳击赛,是12个回合的。所以现在只要没有被淘汰,还是有机会的。
传统车企要支持发展软件开发体系,与传统体系进行深度融合
主持人陈瑶:现在资本市场也是风云暗涌的,所以这个问题还是第一个扔给沈总。因为您从传统车企出来的,其实传统车企也一直在向新势力靠近,但是产品开发的节奏,会不会因为融资模式带来一些新的变化,是否跟传统模式有所区别?甚至某种程度会加快产品开发的节奏?
沈晖: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公司,不管老的新的,都会面临着一个问题,哪些自己做,哪些别人做。刚才朱军总也讲,全自己做不现实,能力上、投资上、周期上做不到,如果全部是别人做,只是简单地集成一下,可能临时可以做,但是没有什么核心能力,资本市场非常不看好。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主流市场做的东西不能贵,但是要做好,我们自己心里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限,哪些东西我们认为值得投下去人力、物力,哪些做得出来,哪些做不出来。
主持人陈瑶:卢总,你们团队24个月就出车了,这个速度也是很快的,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卢放:目前,我们没有资本造车的压力,但是我们主要的压力来自于产品和用户,希望能快速用产品打动用户。如何快速地为用户提供一个好的产品,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最关键的。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我们的产品形态和传统车的产品形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新能源车领域,我们可以把车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硬件部分,或者称为机械的部分,另外一部分是电的部分,或者称为软件的部分。我们要把车分开,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两个问题。对于机械而言,比如可靠性、安全性等,我们要把这个做好,是需要花时间去积累完成的。但在未来,我们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车体验,则是需要靠软件来完成。只有通过快速迭代,才能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要开发模块化的平台,或者说架构。开发模块化的平台,就是为了以后可以在软件、硬件,尤其是在硬件方面,在机械部分可以快速迭代。通过一些标准化的模块、接口、通讯协议等,去解决某一个零件,或者某一部分零部件,实现硬件快速迭代的问题。同时把软件剥离开,打造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软件开发流程。软件的开发流程、工具,对传统车企而言是陌生的,但我们要尝试去理解,并且支持发展这套体系,把这套体系和我们的传统体系进行深度融合,才能打造出真正适合今后用户需要的产品。
主持人陈瑶:我们今天在武汉,在这个特殊地点做了一场思想碰撞。我希望在座的四位给明天的自己说一句话,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品牌的,也可以是事业的。
卢放:对于岚图来说,我希望我们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能够去冲破一些限制,更加茁壮成长。对于疫情之后的武汉,我们有更深的感情,希望能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为武汉的经济发展作贡献,为中国汽车新能源的发展作贡献。
古惠南:希望我们下次再见的时候比今天更健康!
沈晖:希望明年有更多的新产品上市。
朱军:可能要继续努力。本来想我快要退休了,交给我的下面的同事去做,但现在看来这个挑战越来越多,说不定明年要比今年还要辛苦。祝大家明年过得比今年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