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总部工会»正文

致敬抗战老兵 牢记抗战历史 传承抗战精神

2020-09-03 11:40:23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网 |  点击量:

东风抗战老兵杨玉良

王吉清(左)、武向林夫妇

东风抗战老兵师新凯(右)夫妇 朱江/摄

东风抗战老兵陈启山

编者按: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今天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面对那段无法忘却的历史,我们看到那些曾经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老兵,有的已近百岁之年,有的已经“归队”。战争远去,英雄不朽;硝烟散尽,精神长存。今天,我们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抗战故事,走近那段历史,致敬那些在抗日战场浴血奋战、在东风的建设发展中一往无前的东风抗战老兵。

杨玉良:13岁当上抗日儿童团团长

(记者 龙际礼 江唯唯)“当年抗战期间,眼睛飞进了弹片,一直没取出来,现在视力很差,也会流泪,耳朵听力也差,需要大声对着他说才能听到。”采访时,杨玉良老人的儿子向记者提示道。

杨玉良的家乡在太行山下的河北省武安县列江村,抗战期间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1940年前后,列江村来了八路军。“这是一支专门打鬼子、土匪的八路军。”八路军深深地烙在了杨玉良心里,“我要参加八路军,做更多的事。”

1942年6月,八路军要在村里成立抗日儿童团,13岁的杨玉良第一个报名参加。由于出身贫苦,放过牛,又在兵工厂干过,驻村八路军武工队施队长与村委会商量后,决定让杨玉良当儿童团团长。

就在当儿童团团长那年,杨玉良和小伙伴郭忠良干了一件大事:用石头砸死了两个日本鬼子。

那年夏天,日本鬼子从设在距武安约200公里的邯郸大本营抽调了1000多鬼子兵和2000多名伪军,对太行山根据地的八路军进行“扫荡”。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八路军将兵工厂的机器、设备隐藏之后,进行了主动转移。

按照部队安排,杨玉良和儿童团团员郭忠良躲进一个山洞。他们捡来许多大石块,堆在洞口,一来隐蔽自己,二来还可以当“武器”。

没料想最原始的“武器”还真派上用场。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杨玉良和郭忠良发现洞口下10多米的地方有两个日本鬼子,一前一后端着枪、猫着腰,鬼鬼祟祟地往山上摸来。两人一合计,决定将鬼子一个一个砸死。

等第一个鬼子与第二鬼子拉开距离后,杨玉良首先举起一块大石头,向走在后面的鬼子砸去,“哐”的一声响,鬼子头顶的钢盔被打掉,鬼子抬头往上看时,又一块石头照头砸去,鬼子闷声倒地。走在前面的鬼子发现异响,回头发现同行已经倒地,四处张望,郭忠良举在手中的石头照准砸下去,随后一阵密集的石头落下,瞬间鬼子没了动静。后面的鬼子发现情况异常,迅速找来一群鬼子。杨玉良和郭忠良看到鬼子人多,意识到情况危急,两人赶紧钻进茅草丛中。

“夏天的茅草很茂盛,我们人小,躲进去看不到任何异常。”杨玉良抬起头,用手比划着,脸上露出笑容,声音提高了八度,“鬼子就从我们面前走过,嘴里不停地叫着‘八格牙路’!”

“鬼子在附近搜山一个多小时,由于杂草丛生,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没有发现八路军,就收兵下山啦。”

这一次小小的行动,杨玉良和伙伴荣立三等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后,杨玉良随解放军转战南北,直到新中国建立。战争年代,杨玉良几次受伤,左眼几近失明,耳朵也被震坏。

1968年6月,杨玉良奉命到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作,先后在车厢厂、传动轴厂、车轮厂、房产管理处等单位任军代表、党委副书记、书记、代处长等职务。1989年1月,杨玉良光荣离休。

“抗日战争期间,民众一心抗日的那段日子让人难以忘怀。”如今,杨玉良常常陷入沉思,回忆那段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抗战经历。

2008年,杨玉良被授予“车城建设功臣”荣誉称号,2009年获“东风汽车公司成立40周年建设功勋”奖章。杨玉良说:“这些都没什么,要踏实工作,对国家有贡献才行。”

陈启山:爱国,是永不熄灭的信仰

(记者 蔡骏)陈启山,原东风动力零部件有限公司离休干部,抗战老兵,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印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生经历过上百次大小战斗,死里逃生数十次。这位老英雄还参加了西藏剿匪和康藏公路建设、二汽建设。在他的人生中,爱国,是永不熄灭的信仰。

因为曾经的这些英勇事迹,陈启山曾收到过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70周年纪念章。这些纪念章陈启山都视为宝贝。他说,他很满足现在的幸福生活,更为祖国如今的强盛感到高兴。

1930年10月,陈启山出生于河南虞城县。

抗战期间,河南省很多地方遭到日军进攻而沦陷,小小年纪的陈启山不甘心家乡被鬼子涂炭,14岁就参加抗日革命,当上了地方武装临时抗日小分队的通讯员,为小分队传递情报,表现得机智勇敢,每次面临险境都能成功脱险。

1945年的一天,陈启山在送信途中不巧和三个鬼子相遇,他立马将情报字条塞进嘴巴咽进肚里。陈启山看到鬼子们拎着抢来的粮食和鸡,心里更是气不过。当鬼子盘问他是不是送信的八路,他冷静与鬼子周旋。在鬼子放松警惕之时,用镰刀向一个鬼子身上捅了一刀,然后光脚一溜烟跑进玉米地里,敌人一通乱放枪,但并没有伤到他。

陈启山十几岁参加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来跟着刘邓大军南征北战,参加了解放军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在战场上,他勇猛杀敌,哪里危险他都抢着上,从不会退缩,从不考虑生死,多次获得战斗英雄奖章。

在随后的渡江战役中,陈启山担任二野部队的某班班长,他回忆说,当时解放军靠着当地老百姓的帮助,借助小小的艋船渡江。在渡江时,天上更是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形成白茫茫的一片,成了最好的掩护,解放军得以以最小的伤亡代价横渡了长江。

渡江战役后,陈启山随部队辗转到云南、贵州、江西等地,然后到四川,开始参与修建康藏公路、机场等。修建高原公路的同时,战士们还要同时兼顾剿匪的任务。

康藏公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由陈启山所在的十八军和八个工兵团、若干施工队联合修建。从1950年一直修到1954年年底才正式通车。陈启山回忆说,修建过程就像万里长征一样艰苦,高原空气稀薄,让人喘不过气来。

修建公路条件艰苦,在海拔将近五千米的雀儿山,没有草和棉被,陈启山和战士们就用荆棘铺褥子。在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上,有次大雪封山,运送补给的车无法开到山顶,在山顶施工的陈启山和战友们硬是靠吃老鼠肉维持了生命。

王吉清、武向林夫妇:誓死与鬼子斗争到底

(记者 熊秋琳)武向林的家乡在河北磁县一个小山村,家里有大四岁的哥哥、小两岁的弟弟,武向林的父亲在煤矿当工人,养活全家5口人。她6岁那年,不幸降临,因瓦斯爆炸,父亲死在了煤窑里,家里没有田地,生活陷入极度的困苦中。

8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三天两头进村抓壮丁、抢粮食、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村里人躲的躲,逃的逃,母亲为了让孩子活命,武向林被送到王吉清家当童养媳。12岁那年,日本鬼子在村里盖了炮楼。这时候,新四军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五分区安阳二区小队也开始在这里开展工作,政委李珍成了武向林的革命启蒙老师。李珍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假小子,交代什么事情,总是一点就透,而且手脚利索,干活卖力。

鬼子扫荡越来越频繁,为有效阻击鬼子,就得获取更多的情报。儿童团成员里,就数武向林最为机智勇敢,于是,一天,李珍把武向林叫到跟前,“小鬼,给你个艰巨的任务,敢不敢接?”“敢!”武向林斩钉截铁地答应道。

这天,武向林把头发挽起来,用白羊肚毛巾裹上,换上男孩子的衣服,和另外一个大她两岁的男孩一起出发了。当时的地下工作者杨树勋早已潜伏进了鬼子的炮楼,他取得情报后,把敌人的行动计划写在纸上,交给佯装为日军做炊事员的王俊文,王俊文用一块面团把纸条包住,和日军的剩饭剩菜混在一起,倒在炮楼外面。这时候,早已赶到这里埋伏的武向林和同伴开始悄悄接近垃圾堆,装作找吃的。两人仔细地一遍一遍刨,在馊饭臊水里反复寻找,找到还能吃的东西,也包起来带回去。刨了一会,一块白色的东西露了出来,“找到了,就是它。”武向林忍不住心头一阵狂喜。潜伏在敌人那里的王俊文知道同志们缺吃的,特意和了大面团,在取得情报的同时,还能给大家带点吃的。这天,武向林和同伴一起,不但成功地取到了情报,还抬回来小半桶食物。就这样,武向林经常活跃在新四军和鬼子的炮楼间,为有效消灭敌人获取了不少重要情报。

武向林是王吉清家的童养媳,武向林参加儿童团和游击队,与鬼子作斗争的事,很快被敌人察觉,抓不到武向林,他们就带走了王吉清和他父亲。

1943年,日本鬼子把王吉清抓到河北省与陕西省交界的井陉煤矿,这里的3号工坊622号,关押的全是被抓的八路军。这里戒备森严,17岁的王吉清和其他两三百人一起,每天都被鬼子用枪和刺刀逼着下煤窑干活。为了防止大家逃跑,鬼子没收了所有人的鞋,大家下煤窑干活也只能光着脚。王吉清每天都得出工,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严重不良,很快,王吉清得上一种在当地被叫做羊毛疔的病,严重时是会死人的。这时,一位八路军老中医开始想办法给他治病,每天给他扎针治疗,悉心照顾,很快,王吉清有所好转,这一次,王吉清死里逃生。

病刚刚好转,鬼子又开始强迫王吉清下煤窑。一天,一个小伙主动提出替他上工,结果,10分钟不到,那个煤窑就塌了。虽然这次王吉清再次死里逃生,可他眼看着工友被鬼子逼死,愤怒之火无法遏制。“一定要从这里逃出去,找到游击队,和他们一起杀鬼子。”王吉清暗下决心。

抱定这样的决心,王吉清开始寻找各种机会想要从这里逃出去。因为有三层电网,出去必须要有通行证。有一天,趁鬼子不注意,王吉清偷走了五个通行证。他和另外四个工友一起,顺利地通过了电网,他们光着脚,硬是一路从井陉煤矿走到了石家庄。可没想到的是,当王吉清从石家庄坐火车到达丰乐镇时,又被鬼子抓了。鬼子强迫他们在铁路上扛箱子,当时,扛箱子的有五六个人,两个鬼子端着枪看着。瞅准时机,趁鬼子不注意,王吉清扔下箱子,撒腿就跑,等鬼子发现并朝他开枪时,他已跑出百米开外,子弹没有打中他,就这样,王吉清又一次死里逃生。

由于在煤矿长期赤脚,王吉清的脚和腿全部脱皮,他回家后整整在床上躺了一个月,等长出新皮才开始下床活动。这时,王吉清才知道,在他离家期间,二伯在被鬼子抓走后因跳火车摔成了残废,爷爷被鬼子推到井里用石头活活砸死,堂弟也被鬼子炸死。怀着国恨家仇,王吉清加入了游击队,并担任村里的武委会主任。

抗战胜利后,王吉清被送到华北军政大学深造一年,1946年,在炮三师任指导员,参加过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结束后,王吉清转业到一汽,1951年与武向林结婚,1970年一同支援二汽建设。

师新凯:竭尽所能为八路军筹备军备物资

(通讯员 朱江 代琳源)师新凯,1929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小时候,日本的炮楼离师新凯的家不过三里地。日军不时到附近村庄扫荡,师新凯亲眼见到家人受过欺负。大哥在游击队打仗,师新凯也想参军,但因为年龄太小没能如愿。1943年6月,14岁的师新凯和村里的3个孩子一同前往附近的八路军驻地,进入冀中边区第七军分区,被派到军用被服厂当通讯员。

在军用被服厂,师新凯每天推着独轮车,挨家挨户收集棉花纺的线。为了给八路军做行军装备,百姓们很乐意拿出自家纺的线,他每次都能收到七八十斤棉线。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44年秋天。当年10月,日军出动3万人扫荡冀中边区,八路军集中撤退,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牺牲了,大量百姓也在战乱中死去。日军烧杀抢掠的一幕时常浮现在师新凯眼前,让他咬牙切齿、愤恨不已。

按照厂长的指示,大家将材料、设备藏到地下室、地道里,以免被日军发现。与此同时,被服厂的人按照上级指示疏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听到这个消息,乡亲们奔走相告,家家户户敲锣打鼓庆祝。

1946年初,师新凯回到工作过的被服厂,但已找不到厂房,也无法归队。随后,他到第二野战军第二纵队六旅十七团参谋处当通讯员。

1955年,师新凯和同在一汽上班的河北老乡葛桂芹结为夫妻。1970年,夫妻一同调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设,直至从原东风公司车轮厂退休。

英雄不朽 精神永存——写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记者 高雅)75年前,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75年前,中国人民历时14年抗战,3500万同胞伤亡,才换来这场沉重的胜利。

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战火虽已远逝,历史仍有回声。如今,那些历经烽火的热血青年已成为耄耋老者,但他们亲历的故事却永远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记忆,树立下不朽的丰碑。

在东风,就有这样的抗战老兵——

焦润坤,日军轰炸目击者与细菌弹受害者,背负国仇家恨成为新四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背负国仇家难,与日军周旋战斗;

杨玉良,13岁参加抗日儿童团,协助八路军站岗放哨,16岁参加八路军,奔赴战场;

陈启山,一生经历过上百次大小战斗,死里逃生数十次,将爱国作为永不熄灭的精神信仰;

武向林,从小参加抗日儿童团和游击队,与鬼子斗争到底,她的爱人王吉清同样怀着国恨家仇,加入了游击队;

还有已经故去的老红军乔守恩,年仅12岁时就加入了红军,在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紧跟党中央、紧跟红军队伍,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却没有动摇过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忠诚。

在国家危难之际,在生与死的战场上,这些如他们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在和平年代,这些抗战老兵又将个人利益置之脑后,投身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之中,一辈子扎根东风,为民族汽车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正如焦润坤老人所说,“不让历史重演的根基,就要铭记历史、正视历史。”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我们寻访他们的故事,正是为了拨开历史的尘埃,启迪未来。

75年过去,我们从未忘却老兵们用热血书写的传奇,从未忘却老兵身上凝结的民族精神。毋忘国耻,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