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她风景】她的“李焕英”
编者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在这个春和景明的美好时节,我们即将迎来第11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向身边的每一个“她”致以深深敬意。
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有着巨大作用。在东风事业里,“她们”身上迸发出的“向阳生长”力量,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在家庭这个苗圃中,女性则是无法替代的园丁,“她们”在言传身教中涵养质朴家风,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文明风尚。
为庆祝这个美丽的节日,本报特组织“好家庭 好家风”“东风她风景”等专栏,展现“她力量”之贡献、“她魅力”之精彩、“她智慧”之非凡。
熊家馨(中)和父母在红砖厂房前合影 于文欣/摄
红砖厂房,绿色大门,墙上隐隐约约可见的颇有历史感的振奋标语,与厂房一样高大的除尘装置……沿路走来,都是岁月留下深深的痕迹,仿佛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七八十年代。你以为是穿越回去了,其实我们只是来到了东风零部件集团通用铸锻分公司的老厂区。
最近,春节档推出的《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火遍全国,上映仅仅18天就已突破48亿票房。其实在十堰市这个以车闻名的城市,也存在着许多和电影里一样的厂房、像李焕英一样温暖感人的故事。
沿着岁月的脚步,一幕幕回忆浮现眼前。
冲焊作业部的熊家馨是大家眼中标准的东风二代人,从3岁起,她就成为了通用铸锻分公司历史变迁的一部分。
从熊家馨工作的车间出来往厂区深处走,路边一排翠绿的常青树格外引人注目,路边的宣传黑板还保留着东风公司的企业愿景、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熊家馨在工作岗位上认真检查碗型塞
关于这个厂区和爸爸妈妈,熊家馨有诉不完的回忆。爸妈就是她的“李焕英”。
小的时候,生活是修锻车间“铛铛”的震到墙壁发抖的打铁声。
“无论是睡觉还是学习,这个声音都伴随着我,直到上完高中修锻车间关闭,最初听不见打铁声音还有点不习惯呢。”这是熊家馨对厂区的第一印象。
虽然吵,但是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父母的欢笑声、和哥哥打闹的声音永远能盖过打铁声。
读了小学,生活就是夏天夜晚冰冰凉凉的绿豆稀饭,还有冬天热气腾腾的汤面。
父母因为工作需要,下班时间总是很晚。熊家馨一度以为天下所有的家庭都是晚上八九点才开饭,不过饥肠辘辘也让晚饭更加美味了。妈妈会特意给她和哥哥的碗里多放一个鸡蛋。
“我和哥哥默默地享受着来自妈妈爱,生活虽然艰苦,可全家人的日子是甜的。”熊家馨回忆道。
半夜十二点,拉载着焦炭的火车到厂了,父母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卸货,等再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两三点了。
“小时候,看到浑身上下被煤灰包裹的爸爸妈妈,我都会哭,因为认不出来,心里会觉得很害怕。”熊家馨说就算父母再疲惫,也会在洗完澡后重新把她哄睡。正是父母不怕吃苦,努力把生活过好的韧劲,给了熊家馨和哥哥与同龄人不一样的体验。
“我永远记得那个下午爸爸将一本二手的《新华字典》递给我时激动的心情。”熊家馨说,刚上小学,一本《新华字典》对自己来说是奢侈的,她很感谢父亲的大方。
长大后,生活就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孝敬父母。高考结束后,本有更多选择的熊家馨坚定地报考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选择双修“市场营销”和“机械”两个专业。
“这个厂区滋养着我成长,父母的同事们对我们都很关照,这是个温暖且充满回忆的地方。所以,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名东风人,回报父母和这个厂。”工作岗位上的她一丝不苟,沿着父辈的足迹,传承着东风精神,在精益技术的领域,她不断精进,勇敢前行。现在的她已经能够独立负责200多种碗型塞的生产。2020年4月她还被评为2019年度东风公司“十大青年明星”。回到最初的地方,也是一种新的开始和挑战。熊家馨享受着自己现在的工作,也享受着每天能与父母在一起的三餐。
熊学水正在车间进行备料工作
来到熊家馨父母的工作车间,人来人往忙忙碌碌,送料单、送计划、运送原材料。“1988年我就进厂了,就是在这个车间,从事铸铁的备料工作。打进厂的第一天,我就告诉自己要用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这份工作。这些年我一直觉的能成为东风人是十分荣幸的!”熊家馨的父亲熊学水说。熊学水现在是物流运行部的仓库保管员。最初来厂里工作的他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就是想和妻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两个子女,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地长大,我特别满足。我们一家人都很珍惜现在的生活。”熊家馨的妈妈王德平没有过多的言语,眼中却闪耀着幸福的神情。身为最普通的搬运工,精神上却比任何人都富有。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东风情。有些记忆总让人一想起就觉得心底柔软、泛起涟漪。在整个东风还有更多像熊家馨一样的家庭,他们和东风之间相互成就。时代在变,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东风人一脉相承的情怀。(记者 于文欣 特约记者 翁天华)